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西方媒體偏見阻擋不了中國發展\何建宗

時間:2024-04-11 04:02:51來源:大公报

  《經濟學人》上周發表的文章《中國的重啟是一場冒險》,充斥其對中國製造業和經濟發展的偏見。文章聲稱,在國內消費疲軟的情況下,中國把重點放在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的大規模生產和出口上,「美國一定會限制自中國進口的先進產品或中國企業在其他地方生產的產品」,「歐洲正陷入恐慌,擔心中國汽車的大量生產會打壓其本土汽車製造商的發展勢頭」。文章又稱,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瘋狂的房地產繁榮,但隨後又走向衰敗,而房地產危機「將對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不利」云云。

  中國為全球經濟注入動力

  《經濟學人》的文章反映一些西方媒體與西方政客異口同聲,抹黑中國的發展,宣揚毫無根據的新版「中國威脅論」。一些西方國家為了維護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不惜採取恐嚇手段,惡意炒作中國製造的高科技產品。事實上,中國製造業的表現在某些領域已經超出了世界的預期,但卻迅速被西方貼上了威脅全球經濟的標籤。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改革開放中,中國成功實現了從製造低端消費品到如今製造一流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綠色產品的轉型。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積極正向的動力和活力,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指明了道路。西方政府和媒體對中國生產和出口的不當指責,其實是遏制中國發展的藉口。

  對於《經濟學人》關於內地樓市危機的論述,事實上中央政府已果斷採取行動,有序穩定樓市,實現「軟着陸」。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樓市放緩並非中國獨有。在有內地房地產開發商於香港被破產清算之際,國家已採取措施,確保開發商在不影響民生的前提下,為購房者完成房地產項目,因為一些購房者投入的是畢生積蓄。同時內地的銀行亦有充足資金支持房地產開發商。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截至今年2月,銀行已批准貸款2000多億元,支持全國276個城市約6000個房地產項目。基於今年全國GDP增速有望達到5%左右、失業率相對較低的情況,相信國民經濟會加速增長,房地產市場亦會回暖並保持穩健發展。

  憑藉製造業的自力更生、本地技術實力和成本效益,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電池(被稱為中國出口「新三樣」),中國的產能已經超越了美國和歐洲國家。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電池的出口總額1.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憑藉物美價廉的產品和獨具特色的功能與性能,去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猛增77.6%,總數超過120萬輛,佔據了全球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幾年,中國頂級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的銷量不斷攀升,到2023年已超過300萬輛,超過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後者去年的銷量約為180萬輛。美國與其指責中國電動汽車生產的高效率和高質量,豎立更多保護主義貿易壁壘,不如研究如何提高本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效率,以應對快速發展的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

  與此同時,中國在低碳和綠色製造業、加快減少碳排放方面也作出了貢獻──這對於緩解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問題而言,極為重要。過去,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曾指責中國的低端製造業產生污染,現在又對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提出不公的質疑,實在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隨着世界進入低碳和綠色經濟時代,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將進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產品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的普及,為更多國家提供可再生能源。中國已經制定了具體計劃,通過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在綠色製造方面的優勢是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福音。

  另外,《經濟學人》的文章對中國新質生產力存在誤解。該政策旨在實現技術進步和突破,推動產業轉型,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及開拓新商業模式的基本要素。西方一些政客對新質生產力持懷疑態度,希望看到中國經濟倒退,這與全體中國人民的願望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當下,中央政府必須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以國家為主導,出台有利政策,支持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國內製造業和工業部門的競爭力。

  打着維護國安幌子遏制中國

  美國政府最近提出的貿易政策搖擺不定,反觀中國一直堅持自由市場原則和自由貿易,開放外商投資。幾十年前,製造業稱霸世界的美國曾大力鼓吹自由貿易。如今,美國製造業在全球市場顯現出落後跡象,美國政府就打着維護國家安全的幌子,對中國發動了不公平的貿易戰和科技戰。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政府置自由貿易政策於不顧,道義何在?

  中國一直努力通過發展製造業和技術突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帶動世界經濟增長,並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和經濟增長對世界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也必然像過去一樣,不攻自破。

  北京市政協委員、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