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聞背後/「盛事經濟」勢頭好 「基礎建設」不放鬆\卓 銘

時間:2024-04-08 04:02:50來源:大公报

  復活節及清明長假結束,香港共得超過80萬遊客入境,數據已逐漸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旅遊業復甦勢頭固之然令人鼓舞,但某些店舖大排長龍、某些店舖卻門可羅雀的鮮明對比,也深刻凸顯香港各行各業必須求改變的迫切性。過去的「血拚消費」模式,對今時今日的旅客而言已經過時,香港不只要適應新時代的潮流,更要積極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來創造新的旅遊價值,才能從變數中找到着數,在變局中殺出血路。

  昨日落幕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三日來共吸引約10萬人次入場,也帶挈附近食肆人流上升四至五成,足見盛事經濟確實是旅客訪港的巨大誘因。在接下來的五、六月,正是內地黃金周,加上太平清醮、譚公誕、佛誕、端午節等節日,又是吸引旅客的大好機會。旅發局日前已宣布,香港將舉行四場煙花匯演和無人機表演,再配合油尖旺購物節、國際龍舟邀請賽等活動,增加本地傳統節慶氣氛和營造氛圍,令市民和遊客更願意作出消費。

  盛事經濟對旅遊業的重要性自然不能小覷,但香港旅遊業要真正復甦,光靠盛事經濟明顯不足夠。過去幾日長假,香港迎來逾80萬遊客,「七欖」作為體育盛事也炒熱了周邊氣氛,但一家歡喜一家愁,在一些遠離盛事的商場或街道,遊人旅客卻寥寥無幾,甚至有店舖提早收檔節省成本。

  體現香港的魅力和特色

  經歷過疫情和踏入大網絡時代後,旅客的消費習慣早已產生巨大變化,過去那種不做什麼,旅客也會自動消費的模式早已成為歷史。遊客來港不再單純為了購物,而更關心旅行過程中的「價值」。盛事經濟雖然作用巨大,但始終影響範圍有限,要長遠吸引旅客,以至讓遊客樂而忘返,一再選擇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關鍵是各行各業必須主動求變,打造有自己獨一無二特色、彰顯出香港本地文化價值的產物。

  近一兩年,港島、尖沙咀一帶的奢侈品店舖不復往日馨香,反而是旺角一些市井店舖倒出乎意料地大受歡迎。比如有45年歷史的信和中心,不少店舖售賣動漫、電子遊戲相關產品,更不乏一些冷門甚至絕版的唱片和雜誌,深得不少外國遊客青睞。一來是因為動漫在很多海外國家仍屬次文化,當地難以找到專門店舖,更遑論有信和這樣的規模;二來是信和店舖的銷售對象以年輕人為主,年輕人本就是社交平台最主要的使用群體,自然就形成了大規模傳播的作用。

  另一個例子是同在彌敦道的星際城市商場,以售賣相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為主,甚至出現買相機要排三個鐘頭隊的盛況。光顧星際城市大多是內地旅客,究其原因,不只是因為相機的價錢比深圳等城市便宜,而且款式更多,相對內地相機貨源較少,這是星際城市一個明顯的優勢。而值得留意的是,不少人自言透過小紅書等社交平台,才知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商場。

  星際城市和信和中心兩個例子,說明了兩個事實。首先是旅客,尤其是內地旅客的購物模式,已不再是唯名牌、奢侈品為尊,反而是越少見的產品越受歡迎,即使產品本身價值不高,也能吸引到大批旅客到此地一遊。

  持之以恆提升服務質素

  香港旅遊業要尋求突破,需要抓住核心。在商品設計上,「特色」就是香港需要追求的方向,也就是給遊客一種唯香港才有的感覺。香港是一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社會,更擁有「內聯外通」的優勢,絕對有足夠的能力和發揮空間。「購物天堂」不應只在乎商品有多名貴,也應該體現在商品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其次,要更重視社交平台在推廣香港旅遊業中的應用。現時社交平台上的「流量密碼」,不外乎「隱世」、「冷門好去處」等關鍵詞,一言以概之,過去越少人知道的,反而越受歡迎,而社交平台正好扮演了宣傳的絕佳角色。香港的電車、唐樓等過去業界甚少重視,但具有濃厚歷史色彩的代表物,本就可以配上「復古」一類的形容詞,打造出凸顯本地文化的深度遊,相信是政府和業界可以積極探討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除了打造新品牌、新產品外,香港各行各業也必須提高服務質素。日前海關展開全港大型巡查,「放蛇」試購燒腩仔、叉燒等燒味,發現7間燒臘店涉嫌「呃秤」。雖然涉事燒臘店非集團式經營,但正如水中滴墨,最終受損的卻是全港燒臘店的聲譽。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表示,下月將有大型宣傳活動推廣「好客之道」,政府亦會動員不同部門參與。「好客」二字說起來簡單,卻是一項大工程,需要當局日積月累的長期宣傳和教育方能收效,更需要全社會每名市民配合,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個「好客之都」。

  香港旅遊業面對挑戰,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從變數中尋找着數,本就是港人最擅長的事情,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秘訣,只要勇於踏出第一步,主動求變、提高質素,香港必能實現新的輝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