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聞背後/彭博「造假」還是新聞嗎?\卓銘

時間:2024-03-07 04:03:03來源:大公报

  立法會三個小組委員會昨日就23條立法舉行聯席會議,討論公眾諮詢結果,意味23條立法已進入衝線直路。但一干西方媒體卻似乎對此感到氣急敗壞,美國彭博社更發表不實報道,聲稱特區政府將禁止Telegram、Signal等社交媒體在香港運作云云,一度引起社交平台上的恐慌。彭博社手段惡劣,但這除了自損其公信力,根本阻撓不了23條立法的通過。

  誤導公眾製造恐慌

  昨日上午特區政府公布諮詢結果文件後,彭博社隨即以「香港國安法律公眾諮詢列出Facebook、YouTube禁令」作為標題發表報道,又聲稱23條立法後,香港將禁用Telegram、Signal等社交媒體,這是徹頭徹尾的不實報道。所謂將Facebook、YouTube撤出香港市場,以及禁用Telegram等社交媒體,實質只不過是政府在公眾諮詢期間收集到的書面意見摘要,並非政府提出的官方建議。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昨日出席立法會聯席會議時,強調可以「斬釘截鐵」地表明,政府絕對無意禁制任何社交媒體運作,並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資訊自由流通十分重要,因此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大前提下,必須鞏固和維護這項獨特優勢。

  彭博社用以偏概全的方式,將個別公眾意見當作是政府的正式提案,不論是為了政治上的目的,想刻意誤導香港以至國際社會,還是純粹想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博取流量,都改變不了其缺乏專業精神的本質。政府提交的意見摘要部分多達75頁,彭博社有其他數百項意見可以寫,卻偏偏只挑了三項有關社交媒體禁令的個別意見,而且還以斷章取義的方式放在標題,在文件出爐後未幾就推送即時消息,彭博社這篇報道很明顯是「有備而來」,有意要向23條立法潑污水。

  雖然修例風波期間,有暴徒使用Telegram等社交平台聯絡和發動各種行動,但正如林定國指出,社交媒體只是工具,特區政府不會阻止工具的存在,23條立法的焦點是針對某些人濫用、誤用這些工具,散播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因此立法針對的是內容以及發表相關言論的人,而非社交媒體本身。他又批評有唯恐天下不亂者,散播危言聳聽的言論,用意是阻礙我們就23條立法。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亦表示,政府收到許多意見,部分可能有矛盾,因此不可能全部採納,如果建議有合理、符合23條立法原意,並對立法有幫助,政府才會採納。例如早前大律師公會等業界人士提倡在「國家秘密」相關罪行加設公眾利益豁免,政府就表示會考慮加入免責辯護。特區政府也多次強調,基本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保障個人權利和自由的相關條文,包括言論自由的條文,同樣適用於建議的維護國家安全本地法例。香港國安法第四條亦明確規定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同時亦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所以23條立法,也必定會依照相關國際標準保障人權自由。

  繼續做好解說工作

  事實上,這已不是彭博社第一次發表針對香港的論述。在兩個多星期前,彭博社就發表了一份所謂的研究報告,稱越來越多跨國企業選址新加坡,令香港「相形見絀」,跟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一樣販售「香港玩完論」。可以說,彭博社從上個月的「報告」到昨日的「報道」,遵循的都是一樣的邏輯,就是把事實置之不理,只用片面的數據和表述「唱衰」香港,抹黑23條立法。

  雖然彭博社在政府澄清後姍姍來遲發布了更正,但這次事件仍然是一次不得不重視的教訓。即便公眾諮詢已經結束,但部分西方反華媒體對香港的抹黑不會同時結束,政府仍要繼續在社會上推動各種宣傳解說工作,及時向公眾釐清不必要的誤解或顧慮。對於海外媒體一些假新聞或刻意扭曲立法原意,特區政府也要及時作出反駁,將虛假資訊止於萌芽之際,香港各界人士也要共同出一分力,運用自己「聯通世界」的優勢共同說好香港故事,讓香港能盡快完成23條立法這項憲制責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