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井水集/把握供地主導權

時間:2024-03-05 04:02:18來源:大公报

  新一份預算案建議下個財政年度發債1200億元,未來5年發債將達6000億元。有人擔心香港陷入結構性財赤,未來或需要「借貸度日」,並認為在財赤情況下應減少支出,包括減少基建開支,以穩守「量入為出」云云。這種意見看似正確,實際上以偏概全,且不說政府發債並非用於日常開支,僅從為「避財赤就減少基建」而言,香港將走回過去的老路,這絕非可取之道。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樓股雙跌。其後特區政府為解決赤字等問題,節省開支,包括停止造地、停建居屋,並推出勾地表政策,建多少私樓由地產商決定,結果衍生嚴重副作用。由於基建投入不足,土地供應不足,只能「呆望」樓價飆升,縱然政府推出一系列「辣招」,香港仍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造成貧富問題惡化,劏房問題惡化,亦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

  現時的情況與20年前相似,三年疫情之下,庫房入不敷支。如果特區政府墨守成規,減少基建投入,未來幾年樓價狂飆的一幕大概率重演。本屆政府吸取過去的教訓,積極有為,一方面開源節流,另一方面以發債等方式籌措資金,有關資金並非用於經常性開支,而是用於基建,包括拓土建屋、投資創科、改善交通、處理污水等,在改善市民生活環境之餘,亦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

  最重要的是,政府在財赤之下繼續造地建樓,牢牢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這就更能避免樓市由私人主導、樓價狂飆的局面。

  其實,對於基本法訂立的「量入為出」大原則,不能機械式理解,而應看整體。特區政府的投入將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庫房收入將因此水漲船高。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未來兩至三年將實現收支平衡,不會出現結構性財赤的情況。再說,特區政府現時未償還債務不足GDP的5%,未來也控制在一成左右,財政依然穩健,所謂「借貸度日」是言過其實。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