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昨日抵港,展開一連四天的訪問行程,在本港掀起一股強大的航天熱潮。
訪問團由航天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特別是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劉伯明、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張陸,他們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訪問團將訪問本港的大中小學,與師生廣泛交流;將出席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大匯演,並為在香港科學館舉行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展揭幕,這些都是香港市民「追星」的最佳機會。
航天員是離星星最近的人,「星味」最為濃厚。在他們身上,反映了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彰顯國家在太空科技方面的長足進步,也展現中央對香港的厚愛。自從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於2003年訪港後,航天員到港訪問成為「慣例」。國家航天專家團也曾多次光臨香江,香港師生還曾與正在天宮作業的航天員「天地連線」。這些交流活動激發起香港青少年對科研的興趣及報效國家之志。
另一方面,香港一直以己之所長、貢獻國家之所需。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協助「嫦娥5號」成功在月球表面採取月壤;理大團隊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助力國家探測火星計劃。今年5月,中文大學的大豆研究項目,亦隨着天舟六號及神舟十六號飛船升空,成為本港首個在太空進行的農業科學實驗。去年國家展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工作,首次來港選拔載荷專家,隨着選拔工作年底結束,意味着第一位港產太空人可能很快誕生。
今次的國家「天團」訪港,將成為香港加快創科發展的大力推進器。特區政府要抓住機會,進一步在中小學推動科學教育,提升年輕一代對科研探索的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