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是第七屆區議會一般選舉投票日,這是香港完善地區治理、重塑區議會後的首次區議會選舉,也是在基層實踐「愛國者治港」及探索香港民主新篇章的關鍵一步,其結果不僅關乎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響社區建設理念,更是與香港社會整體的認同感和幸福感息息相關。11月19日,選舉事務處指出,為方便身在內地或於投票日需往返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選舉事務處會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四個鄰近邊境投票站。
區議會是基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的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其職能是接受特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作為連接市民和政府的諮詢機關,區議會有責任使政府準確地掌握民意脈絡,有義務做到下情上達,配合政府施政,協助民生福祉的完善。
選民能夠「優中選優」
在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今年的區議會選舉激發了不同團體更加積極地派出有才能、有原則、有志於服務社區的人士來參選。多日來,他們努力拉票,走入市民日常生活,利用各種的機會接觸市民,向大家闡述自己的服務社區的理念。其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這些候選人背景構成的多元化,尤其是特別是婦女、青年、少數族裔比重增加,進一步向社會展示了新選制下區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
然而,反中亂港勢力的「軟對抗」也早已「傾巢出動」,在抹黑新選制方面「不遺餘力」,更是企圖以各種方法干擾和破壞選舉。10月16日,在區議會選舉提名期開始的前一天,一班竄逃海外的前區議員在Facebook發表聯署聲明,煽動港人「杯葛」今次選舉。其中,許智峯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攻擊選舉是「極大的民主倒退」云云。
當然,比起反中亂港勢力的直接破壞,另一種對於區選的迷思也值得我們注意。部分選民可能認為,因為今次區選有了資格審查制度,所有參選人都是愛國者,自己投票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對參與投票熱情不再,一些人或許會放棄投票的權利。
其實這種「冷漠」與「消極」的態度,表面上與反中港勢力鼓吹「杯葛」等直接對抗在看似不同,但本質的結果都是「異曲同工」,這兩種行為都是曲解香港民主制度的要核,忽視市民福祉民生與民主權利,更是阻礙了香港以民生為本,以發展為重的新型民主的實踐與進步。
今年的區議會選舉,無論是對於選民本身還是對於香港社會的整體,都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第一,新的區議會選舉制度使得區議會回到「初心」,堅決排除了反中亂港分子潛入基層治理架構的可能性,恢復了基本法所規定的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的定位和職能。在這種去除「泛政治化」的新風氣下所形成的風清氣正的選舉文化,參選人的政綱可行性、他們對服務社區的奉獻度將會成為競選比拼的真正基礎。對於選民來說,他們具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更能「優中選優」,這是香港優質民主的一大體現和提升。
助力推動良政善治
其次,任何制度的完善都離不開廣泛的實踐。完善地區治理、重塑區議會是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最後一塊拼圖」。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社會各界以及全體市民,都有責任和義務走好在基層實踐「愛國者治港」路程的「最後一公里」,為提升香港綜合治理水平奠定更為廣泛的民意和民心。
最後,實現真正的民主不是靠喊口號,更不是藉「民主、自由」之名顛倒是非,真正的民主應該是落實在行動,落實在人心,是符合大多數民眾的利益和幸福。走出來投出自己的一票,以香港主人翁的姿態來參與香港的民主建設和經濟建設,這既是一種市民應有的、光明正大的自由和權利,更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建構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不可或缺一環。
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地參與投票,珍惜選舉的權利和選民的身份,這不僅僅只是為自己承擔應盡的義務,更是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添磚加瓦,為推動香港的良政善治、繁榮穩定而貢獻自己的聲音和力量。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對香港負責,只有積極投票才能選出為民辦實事的區議員,才能為進一步提升和完善香港基層民主而夯實基礎。走出家門參加投票,對個人而言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對於實踐香港特色民主制度而言,則是邁出了一大步!
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