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後復常以來,香港似乎多了青少年人的自殺個案,每個月總有這麼幾個案例,陸續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各方有識之士小心翼翼地呼籲,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有關部門和各類專業青少年輔導團體,要關注和解決這個問題。
筆者之所以稱之為「小心翼翼」,是因為眾所周知,一如其他社會集體行為,如果不當宣揚的話,青少年自殺現象是會引起同儕之間的跟風模仿效應。所以就算關心這個問題,希望引起有關方面重視這個問題,也不宜用開大宣傳的方式來大聲疾呼,這會好心做壞事,反過來掀起一股風潮。因此,筆者對於是否寫這篇文章來談談這個問題,也是有相當的顧慮。
成立跨專業團隊歸因分析
不同以往,現代的香港媒體幾乎不會用頭版頭條的方式來大肆報道某某學校出現學生自殺事件,媒體這種從降低傳播效應來避免對自殺現象推波助瀾的專業自律,很值得點讚。另外,從各方途徑得知,香港的網絡尤其比較流行的網絡社交平台和討論區,也沒有出現成規模的教唆、引誘青少年自殺的帖文。換句話說,並沒有出現網絡鼓動青少年自殺的情況。
一言蔽之,無論從真實世界,還是網絡平台,都沒有發現存在大規模的鼓動青少年自殺的不當言論出現,自然也沒有發現有這股風潮在蔓延。那麼又怎麼解釋自復常以來屢見不鮮的青少年自殺現象呢?如果不知道自殺現象的成因何在,是很難對症下藥地進行針對性解決的。
一提起青少年自殺的成因,不少社會人士都會歸咎於功課壓力太大,父母與子女溝通存在問題,同儕之間相處存在摩擦衝突等等。另外,教育局在2016年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就青少年自殺問題進行數個月的研究,識別造成自殺的各類因素,並提出解決的建議。及後,教育局根據委員會最終報告的建議,幫助學校採用全校參與的模式,在「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殺風險)的學生。
從識別青少年學生自殺成因的角度而言,雖然上述委員會的研究也提到了網絡和網絡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及精神健康帶來的影響,但畢竟是2016年的了,相對着墨較少一點。今天的網絡滲透和密集程度,以及對青少年日常生活的衝擊影響,不是幾年前可以相提並論的。上述提到的功課壓力大,溝通問題等,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但至少存在兩個需要額外關注的問題:
一是在近期的青少年自殺案例當中,幾乎沒有留下遺書遺言的。因此,這些「功課壓力大」、「與父母或者同儕溝通有問題」等歸因,只是一種猜測,一種依照過往經驗的猜測,並不精準。用一個通俗的說法,落到一個個具體的個案上,怎麼知道自殺的青少年真的覺得功課壓力大?您怎麼確定他/她存在溝通問題?人命關天,對於自殺現象的歸因,必須源自對一個一個具體個案的分析總結,從而找出所有個案之間的共同特徵,才可能做出更為合乎邏輯的成因推斷。
我這裏強調的是,要對一個一個具體的個案,盡其所能採取事後的調查分析。儘管自殺者沒有留下遺書,難以有直接證據去確定他/她當時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但也恰恰因為沒有遺書這種直接證據,才更需要做更為全面細緻的個案分析,從而盡量還原自殺者心中所想所感,以及造成他們這種想法的生活軌跡,而不是依賴想當然的推測。因此,有關部門應該成立專業的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教育心理學家、學校社工、教育專業人士等等,對過往這些自殺個案盡其所能地進行逝者生前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回溯分析,包括對他們身邊親人、老師和同儕等人進行調研,對他們的各種生活軌跡尤其網絡上的社交關係數碼紀錄進行搜集分析(當然這裏可能涉及私隱法律問題),盡量還原自殺真相,而不是籠統歸因。繼而把不同的個案加以綜合比較,找出個案的共性特徵,才能更為科學和有效地對症下藥解決青少年自殺問題。
二是一如上文所言,我們對青少年自殺的歸因分析,更多集中在他們在真實世界的生活狀態,而對於他們在網絡虛擬世界的「生活狀態」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心理及精神狀態,沒有採取同等比例的關注度,所以筆者才說慎防重「真」而略「虛」。
今年7月25日,國家教育部主管的《中國教育報》發表題為《當心社交媒體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章,反映國家教育部門深切關注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和衝擊。文章更引述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去年11月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我國(內地)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未成年人認為自己非常依賴或比較依賴互聯網的比例為19.5%,未成年人經常在網上聊天的比例為53.4%。
社交媒體是青少年獲取信息、交流溝通和自我表達的信息平台,集學習、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社交媒體也加劇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青少年通過社交媒體可能會接觸到不良信息,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引發攀比、自卑等負面心理。網絡騷擾、網絡暴力等現象也極有可能導致抑鬱問題。
另外,在流量經濟模式主導下,很多社交媒體常常會通過反覆推送、即時互動等方式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導致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在使用社交媒體時間與精神健康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方面,一份來自《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2019年12月號的專業研究論文指出,每天瀏覽社交媒體平台超3小時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等心理健康問題。
重視網絡虛擬世界的影響
方興未艾的網絡心理學(Cyberpsychology)的其中一個研究課題重點,就是青少年人在網上虛擬世界與網下真實世界所呈現出來的雙重人格特徵。簡單來講,一個沉迷網絡和網絡社交媒體的青少年,他/她在網上與他人溝通互動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與真實世界的人格特徵可能天淵之別。網上可能非常正常,網下對周遭世界與各方人等可能漠不關心等等。因此,筆者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不排除有些青少年自殺者,可能對真實世界的功課其實完全不上心,真的讓他們產生壓力感、焦慮感和抑鬱感,可能更多是在虛擬網絡世界上的各類人際互動!
最後結合這兩點作一結論,請具體個案具體分析,尤其分析自殺青少年的網上動態是否才是構成其自殺的重要成因。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除了要重視真實世界,還要重視網絡虛擬世界。
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