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會選舉即將於12月10號舉行,這是完善香港選舉新制度,實踐「愛國者治港」的重要一環。不少市民問,參選人都是愛國愛港人士,誰贏都不會影響「愛國者治港」,投不投票不是已無關大局了嗎?
我先講一個身邊發生的真實的故事。有朋友長期住屋村,附近有棵老榕樹,大概樹齡太長已經歪歪斜斜,一遇颱風颳到,村民都擔心隨時可能倒下,會壓倒幾間村屋,對市民的安全造成威脅。村長只能找區議員來解決,不幸遇到一位懶散的區議員(這裏就不點名了),他看了一眼就找了很多理由,表示樹不能被砍走,一句話閃人;後來有位勤奮的區議員,聽到村民的投訴,主動找政府、找村民坐在一起商量,並在不違反香港現有法律的情況下,最終解決了老樹搬移的問題。
親自選出有心為民的人
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又是關乎市民身邊的民生事。事大、事小全看偶然,樹不倒大家都相安無事,一旦樹塌傷人砸屋,就會積怨成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家應站出來投票,用好手中的選擇權,支持有心為民、為你服務的參選人,讓他們有平台和機會繼續服務我們。
這一票,於己、於人、於政治制度,都是有好處的。
再看2023改革後的區議會選舉制度,旨在增加代表性,使更多社會群體的聲音得到充分代表,也令到更多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有機會參與政治決策。
同時,新制度也能夠減少政治對立和分裂,促進社會和諧。通過平等競爭和充分代表的選舉,各利益群體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表達意見和解決分歧,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各界應該積極參與,並支持新的選舉制度,以建設一個更加團結包容的香港。
參與區議會選舉是市民表達自己意見和訴求的重要途徑。選舉賦予了市民發聲的權利,讓每一位在社區生活的市民能夠參與社區發展。通過選舉投票,市民可以選擇代表他們切身利益的候選人,進而爭取到更好的地區治理和政策支持。
選舉還賦予了市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決策的權力。選舉產生的議員將代表市民參與或影響政府施政,推動社會進步。市民可以通過選舉選出的議員在議會中發表意見、提出建議,並參與政策的制定和檢討,確保政府的決策更貼近民意。
權利與義務是一致的,選擇的權利和監督的義務也是一致的。選舉同時是市民監督區議員的重要機制,通過選舉產生的區議員,既向政府推動政策,也要接受市民的監督。區議員地區工作要做好,就必須有助於政府依法行政、為民眾謀福祉。因此,市民的參與和監督,也可以推動特區政府更加負責任地履行職責,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為了服務12月10號的選舉工作,特區政府各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宣傳好選舉的重要性,為選舉提供公正、透明和安全的環境。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提供選民教育和選舉信息,鼓勵市民了解選舉的意義和程序,並提供便利的選舉條件,確保選舉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社會團體可以鼓勵和組織成員積極參與選舉活動,舉辦候選人宣講會、選民培訓和辯論活動,提供選民信息和指導,幫助選民了解候選人的觀點和政綱。
媒體是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應當履行客觀、中立的角色,提供全面、準確的選舉報道。媒體可以組織候選人辯論、政策討論等節目,促進公眾對候選人和政策的了解。通過深入報道選舉進程和候選人的觀點,幫助選民做出明智的選擇。
每個市民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參與選舉活動。投票是每個市民參與政治決策的最基本方式,每個選民的一票都具有重要意義。市民應認真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利,投票選擇具備能力和代表民意的候選人。
投票是權利更是義務
在選舉投票日前,市民一方面可以積極支持自己認同的候選人,包括參與候選人的宣傳活動,為候選人提供支持和幫助等。另一方面,可以參與選民教育活動,幫助其他人了解選舉的重要性和程序,提高整個社會的選民素質。通過參與教育和宣傳,可以讓更多人理解選舉的意義,激發參與熱情。
選舉投票日後,市民一是可以繼續參與社區事務和討論,關注社區的發展和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社區是市民生活的基本單位,通過參與社區事務,可以推動社區的發展和改善;二是積極監督當選議員的履職情況,提出建議和批評。市民的監督能力可以促使議員更加負責任地代表民意,推動政府改革和社會進步。
積極參與香港區議會選舉是每個市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大力支持新的選舉制度,通過參與選舉活動,市民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加強民主監督,並推動社會的公平和諧發展;政府、媒體、社會團體也應各司其職,共同努力。讓我們在12月10號的選舉中,用行動支持新的選舉制度,為香港的由治及興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