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加快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陳成爐

時間:2023-06-03 04:02:52來源:大公报

  老年人問題近日再次成為社會熱話,從不少的士和小巴司機都年過七十歲,到有長期病患父女伏屍家中,以及獨居長者在家中離世而不為人知等。這些情況提醒我們,香港已經進入深度老齡社會(超高齡社會),加快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令老有所養,老有所安,老有所為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標配」。

  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7%時,意味着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根據特區政府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本港65歲或以上佔比已達20.5%,正式進入「超老齡化社會」。然而,這還不是「終點」。香港人口老化的程度可能還會繼續以加速度呈現。根據聯合國預測,到了2050年,香港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40.6%人口為65歲或以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早前印發了《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基本健全,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不斷完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等清晰明確,服務供給、服務保障、服務監管等機制不斷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覆蓋全體老年人。

  構建全覆蓋的保障制度

  《意見》表示,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任務。「十四五」時期重點聚焦老年人面臨家庭和個人難以應對的失能、殘疾、無人照顧等困難時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意見》對香港特區有很大借鑒作用。關愛老人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一個社會真正文明的體現,以及民心穩定的基礎。

  筆者建議,特區政府要加緊制訂短、中、長期應對方案,加快建成覆蓋香港全體老年人、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對老年人的支援系統,基層大有作為。特區政府正着手完善地區治理,重塑區議會和強化地區治理架構,將服務老齡人口納入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恰逢其時。無論是區議會、十八區關愛隊,還是其他社區組織,都有助彌補當前安老工作的不足,特別是加強面向獨居、失能、身心障礙等有特殊需要老年人的關愛服務。

  醫院診所、社區醫生,安老院所等基礎工程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老齡社會一大特點就是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大增。香港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會隨着人口老化加劇。目前香港每1000名人口只有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日本、美國、英國等地。護士的短缺也十分嚴重。目前政府正循海外及內地引進人才,以及縮短本地優秀生培養時間等途徑尋求解決之道,但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需要有長遠的眼光。

  三年疫情也暴露了安老院舍不少問題。雖然目前有機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辦港人養老院舍,但院舍規模偏小,現代化程度不夠,與香港醫療資源的結合度不足。筆者認同有政黨建議,特區政府可善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在灣區內地城市設立高質量的養老院,同時加強香港與各城市醫療資源的合作,作為整個安老規劃中的一部分。

  當人變得更健康更長壽,意味着是工作年齡延長,有不少服務型工種可以聘用長者。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寬減重投勞工市場的長者的薪俸稅,既能緩解香港就業人口不足的問題,長者也因為有工作身心變得更加健康。

  此外,香港可借鑒內地經驗,由特區政府設立老年大學,長者只需繳交象徵式學費,就可以學習音樂、書法、繪畫、古典文學、烹飪、插花等課程,讓晚年生活過得更豐盛、快樂。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大,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也是實現良政善治的目標之一,政府有需要早日完善有關體系。

  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省旅港同鄉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