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會內外/善用「樂齡科技」應對人口高齡化\吳傑莊

時間:2023-05-27 04:24:41來源:大公报

  香港面對人口高齡化,「以老護老」愈趨普遍,引發的社會問題必須正視。科技日新月異,現今的「樂齡科技」林林總總,可以有效改善長者的安老生活。從廣泛社會層面來說,「樂齡科技」可以提升安老服務質素,紓緩護理人手短缺。從長者生活層面來說,更可鼓勵居家安老,讓在家安老的長者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解決起居問題,有更好的自理能力,改善社交生活和精神健康,長遠減輕照顧者和社會的負擔,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帶來的挑戰。而且,推廣「樂齡科技」也有助推動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打開市場。

  然而,「樂齡科技」多年來仍未能在香港普及,長者的生活質素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相反,老人家照顧不足,甚至倒斃家中沒人察覺、失救致死等個案仍時有發生。近日就發生一宗長期病患的年老父女,被揭發寓所內身亡,以及一名獨居長者在家中死去8個月才被發現的事件。筆者聽到這些消息,既傷心難過,也慨嘆為何香港這個先進城市仍然會發生這類不幸事件。

  善用科技支援獨居長者

  其實科技可以幫助長者過更好的生活,安享晚年,預防這類獨居失救悲劇。就如為長者安裝「緊急召援系統」,目前只有約20萬名長者使用「平安鐘」服務,特區政府可考慮為所有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類似服務。

  特區政府強調以「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作為安老政策的基本原則,近年也有意發展「樂齡科技」,然而,相關政策零散,政府未有擔起主導角色,也沒有專責部門統籌指引,各部門和社會機構各有各做,沒有共同的政策目標和方向,造成措施力度不足,未能在社會上形成研發和應用「樂齡科技」產品的氛圍。

  以政府在2018年設立10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為例,至今才批出約5億元,以本港安老服務需求殷切的情況來說,為何基金使用情況未太踴躍?可見「樂齡科技」在香港的普及程度不足。基金在過去七輪批出的資助,主要針對受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或專業團體去申請,但超過一半數目的安老院舍屬於全資私營,不在基金的支援範圍內,變相令居住在有關院舍的長者未能受惠。

  而且,基金並不接受個人身份申請,但香港大部分長者都是居家安老,因此得不到政府的資助去購買「樂齡科技」產品和服務。特區政府將於今年第三季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受惠人數,並容許使用範圍擴大至租借「樂齡科技」產品,但資助額杯水車薪。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需要檢討基金的資助額度和範圍,同時提出更多資助項目,讓全港長者受惠。

  在業界合作方面,現時各持份者之間協作不足,政府、研究機構、大學,以至非政府組織和業界各自為政、各有各做。同時,初創企業要研發和推廣「樂齡科技」產品,往往遇上資金不足,難以將科研成果變成商品,莫說要廣泛應用。

  以家用離床及跌倒警報系統、生命徵象感應器、綜合卧床監控系統等偵測器為例,本地有不少中小企推出這類產品,但缺乏平台及人手協助中小企到不同長者家庭或院舍安裝。

  可設專責委員會制定政策

  說到底,善用「樂齡科技」是社會福利事宜,也是創科項目,也涉及醫療服務,需要跨部門、跨界別協作,才可「貼地」推動。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設立一個由勞工及福利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醫務衞生局聯合組成的「樂齡科技專責委員會」,並引入業界代表和專家,打破政策壁壘,提出完整的政策方針和發展藍圖。

  同時,要措施「到位」,除了要提升社會各界對樂齡科技的認識外,當局亦應定期對「樂齡科技」的需求和市場規模定期作出調查和統計,了解長者的最新需要,以長者的困難為導向去設計和推廣「樂齡科技」,令相關產品和服務「入到屋」。甚至在各區設「樂齡科技大使」,配合18區關愛隊,進入社區幫助老人家選擇、購買或租用,以及應用樂齡科技產品,真正幫助長者居家安老。

  要令「樂齡科技」普及化,離不開加強對市民的宣傳教育,同時也要培育研發和應用的人才。筆者得悉不少社福團體前線員工不熟悉「樂齡科技」,不但應用上有困難,產品日常保養和維修也遇到困難。建議當局除了為社福團體前線員工提供培訓外,在大學和教育機構開設更多涵蓋「樂齡科技」的課程,鼓勵研發外,也可為「樂齡科技」人才提供資格認證。

  隨着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逐漸建成,近年不少長者選擇到內地養老,香港特區可加強與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發展「樂齡科技」,將本地「樂齡科技」供應鏈擴展到當地,亦可協助本地初創企業在灣區各個城市安老院舍進行研發產品試用及推廣,促進「樂齡科技」產品開拓內地甚至海外市場。現時有不少本地「樂齡科技」供應商有意大灣區其他城市尋找商機,卻不熟悉具體方法和途徑,特區政府可提供更多協助。

  總括而言,「樂齡科技」是未來安老和應對人口高齡化的大趨勢。筆者期望特區政府可以加強推動「樂齡科技」,在改善長者生活上做得更多、更好。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