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青評後浪/未雨綢繆 掌握抗疫主動權\鄧潔

時間:2022-05-28 04:24:13來源:大公报

  持續三個多月的第五波疫情,近日有所緩和,從高峰期單日錄得逾萬宗確診個案,下降至現時每日新增約300宗個案,社會亦逐步復常。除全港幼稚園、中小學已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外,第三階段「疫苗通行證」將於本月31日起推行。疫情緩和、生活復常無擬提高了市民的消費意欲,亦為餐飲及零售業注入活力,社會重現勃勃生機。

  但不可忽視的是,抗疫成果來之不易,需要全社會共同守護,微小的鬆懈都極有可能引發第六波疫情爆發。實際上,隨着社交距離進一步放寬,市民外出活動及聚會增加,近日已先後出現多個疫情群組,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重視和密切留意這個危險信號。

  提高防疫的科學性和整體性

  經歷了持續逾兩年的疫情後,政府及全港市民都會以更科學、嚴謹的態度應對疫情的發展,但如何掌握防疫抗疫工作中的主動權?如何找到發展經濟和穩控疫情之間的平衡點?如何高效整合社會資源健全防疫抗疫系統?以上問題需要有明確答案並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筆者認為,目前階段本港應當從持續提高疫苗接種率、制定疫情防控預案、完善社會動員機制這三方面着力,提高防疫抗疫的科學性、主動性、整體性。

  「疫苗通行證」即將進入第三階段,即進入列表內指定場所需要接種三針新冠疫苗。但截至昨日,已接種三針疫苗接種的市民只有約375萬人,佔人口約55%。該接種數據與疫情初期相比已見升高,但若想建立防重症甚至免疫屏障,僅半數人接種三針疫苗明顯做不到。衞生防護中心已多次呼籲,尚未接種第三針疫苗的市民應盡快接種,並建議接種兩劑疫苗但染疫的市民,在康復一個月後接種三針以提升體內抗體水平。

  醫學研究表明,儘管注射疫苗和染疫後可產生抗體,但抗體通常會在4至6個月後明顯減弱,所以市民絕不能掉以輕心,應當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及時接種加強針。

  此外,「疫苗通行證」自二月起正式實行以來,一直依靠商戶自律,導致有部分市民在進入食肆等指定場所時沒有按照要求自覺掃描「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為更好的利用「疫苗通行證」助力本港抗疫,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抽查掃描登記情況並作出相應處罰,市民亦應當自覺遵守防疫規定。

  近日港九新界先後出現多個感染群組,顯示社區仍存在多條隱形傳播鏈。第三階段社交距離放寬日期在即,面對種種危險信號,當局必須做好充足準備,制定清晰預案,以應對疫情隨時反彈,甚至爆發第六波疫情。並檢視第五波疫情中出現的檢測能力不足、醫護人手短缺、安老院舍環境、食品藥品供應等問題是否已全部得到解決。有關部門應制定清晰指引,當疫情發展到何種程度,將觸發社交距離熔斷機制,並及時啟動和激活應急預案。

  從近期的疫情動向中可以看出,政府已充分總結汲取第五波疫情的經驗,做到主動、精準、科學防疫,包括主動向污水檢測呈現高病毒量的樓宇進行圍封強檢、精準劃分強制檢測範圍,並高效追蹤食肆確診者及其密切接觸者,提早切斷傳播鏈。

  全社會共同築牢抗疫防線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後,中央多次緊急組織召開疫情防控協調會議,在防疫物資、醫療團隊等各方面給予香港全力支援,會後香港逐漸形成「中央鼎力支持、特區政府全力行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防疫抗疫機制。愛國愛港社團、民間公益慈善團體等群體積極行動,參與到抗疫物資捐贈和派發工作中,防疫物資得以妥善有序的透過地區網絡派發給有需要的市民。此外,本港的核酸檢測能力、隔離設施、相關物資等也在中央支援下不斷完善,各界亦在此次防疫工作中逐步建立起高效的溝通合作機制,這為香港今後處理多方面社會問題提供了溝通和合作的範本。本港應當善用寶貴經驗,適時激活和重啟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疫抗疫系統,完善社會動員機制。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全港市民對此熱烈期盼,期待着共同見證這份喜悅,平穩健康的社會環境尤為重要。如何妥善應對疫情出現的新變化,將考驗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應變能力。疫情當前,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築牢防疫底線、形成抗疫共識才能令香港全面、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