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放寬防疫措施要嚴防反彈\艾華斯

時間:2022-04-27 04:24:01來源:大公报

  在第五波疫情有所緩和後,政府日前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放寬並不意味着「與病毒共存」,更不是「躺平」,而是讓市民在抗疫的同時,按復常路線圖,逐步有序地回復正常生活,進而使社會復常,經濟重拾發展動力。第五波疫情放緩的勢頭來之不易,如果掉以輕心,令疫情反彈,經濟民生又會再一次墮入深淵。故此,政府在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的同時,應加倍小心、嚴格執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

  努力做到抗疫復常兩不誤

  政府早前計劃分三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首階段已於4月21日展開,第二階段預計在5月中下旬展開,放寬措施包括重開泳池泳灘、酒吧酒館、堂食延至午夜12時及食肆每枱人數增至8人、市民到郊野公園或戶外運動可不用戴口罩等。而第三階段會盡量放寬限制,但仍需繼續執行基本防疫要求,包括使用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維持戴口罩和「限聚令」等。

  有學者指,估計本港實際感染人數已逾400萬人,抗體水平高,某程度而言已築起初步的免疫屏障,故認為若於兩周至三周後確診個案回落至100宗,政府可考慮提早放寬至第二階段社交距離措施。

  然而,自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不少地區隨即出現人頭湧湧的情況,令人擔憂疫情反彈。事實上,現時每天仍有數百宗確診個案,數字仍於較高位徘徊,顯示社區仍存在隱形傳播鏈,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操之過急,只增加疫情反彈和爆發新一波疫情的風險。因此,小心監察疫情,按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使社會在抗疫復常兩不誤的情況下運作,才是穩健和對社會最有利的做法。

  另外,政府同時亦放寬航班熔斷機制,並取消非香港居民的入境限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航空樞紐,放寬入境限制,恢復對外的聯繫確有實際的經濟需要。但隨着抵港航班增多,近日就先後有從澳洲返港的留學生、抵港外傭和尼泊爾旅客完成強制檢疫後,在社區作居家檢疫期間呈陽性的個案。

  當本地確診個案回落,「外防輸入」的工作越顯重要,預計大批海外留學生會在暑期間回港,加上非香港居民獲放寬入境限制,輸入個案風險大增,政府應汲取第五波疫情的經驗,時刻加倍警惕,嚴防固守機場口岸門戶,切實做好相關的追蹤檢測工作,及早發現確診個案,管控輸入風險,真正落實「外防輸入」。

  事實上,只有做好「外防輸入」的工作,香港才有望與內地恢復通關,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青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若疫情管控不力,與內地通關無期,最終只會影響香港對外資的吸引力,窒礙金融貿易等經濟發展,屆時即便連通了外國,但香港的吸引力下降,外資亦不見得會選擇繼續留港。

  繼續推動兒童接種疫苗

  除此之外,全港學校已於4月19日起分階段復課,預計在下月原則上全面恢復半日面授課堂。有教育界人士擔心,恢復面授課堂後,學校會出現交叉感染,令感染數字反彈。截至昨日,3歲至11歲兒童的首針疫苗接種率只約66%,估計有14萬名兒童未接種疫苗,是繼長者後另一高危群組。

  既然讓學校復課,當局就應當積極保障學生的安全,加大力度推廣兒童接種疫苗之餘,亦應就可能出現的交叉感染情況作好準備。

  據悉,醫院管理局已積極調配更多資源,應付社區可能出現大量兒童確診的個案,包括在指定診所預留診症名額和預留兒科病床,幾百名有照顧兒科病人經驗的護士亦可隨時調派到抗疫前線。另外,兒科病人適用的呼吸機亦可隨時作出調動。總之是要做到靈活應變,保障兒童的安全。

  第五波疫情累計有逾119萬人確診,超過9千人病歿,留下難以忘卻的傷痛。在中央全力支持、特區政府負起主體責任、愛國愛港力量全面參與下,香港好不容易疫情才有所放緩,絕不能前功盡棄,特區政府必須繼續嚴格執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避免墮入「放寬、反彈、收緊」的惡性循環之中。

  國家衞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早前指出,抗疫總策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優化調整,核心就是要快速發現疫情,快速採取措施阻斷社區傳播,關鍵在有效地識別和管理源頭,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染人群,使疫情不發生規模性反彈。這正是香港抗疫的正確方向,重點是在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同時,要有足夠的準備和應對策略去嚴防反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