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解決房屋土地問題要「以結果為目標」\李繼亭

時間:2022-04-25 04:23:53來源:大公报

  房屋土地問題是長期困擾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之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在競選宣言中亦表達了對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決心。房屋土地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表面上是供應不足,實質是管治策略、社會政策等系統性問題。要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必須要有解決的具體方法、時間和路徑,以「結果為目標」,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

  決心勇氣策略缺一不可

  香港的房屋問題,既有「住不起」的問題,也有「住得細」和「無得住」的問題。從「住不起」來看,如今香港一個三數百呎的一房單位,動輒六、七百萬起步,普通中產都難以負擔,更別說是年輕人或基層了;「無得住」,則是針對那些基層草根市民,他們要麼置身於居住環境惡劣的「劏房」,要麼指望能住上公屋或資助房屋,但如今公屋輪候時間最少要六年時間,由青年等到中年、由中年等到老年都等不到,情況很普遍。

  如果說上述兩個問題還是個別階層的問題,那麼「住得細」,則是全港性普遍現象。根據一項統計,如今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為170平方呎,比深圳的30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東京的210平方呎還小。具體來說,2018至2022年落成的私人住宅的平均單位面積預計為681平方呎,比前10年的833平方呎小近兩成。如今香港的人口密度已經高達每平方公里27400人,與印度孟買相若。這與香港的經濟發展成就,是極不相稱的。

  要讓香港社會更有幸福感,要讓港人更有獲得感,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下大決心去解決這些問題。現屆政府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但問題仍然嚴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說得好,要較徹底地解決香港市民「住」的問題,需要的不是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而是持之以恆供應土地的決心;需要的是不會因經濟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升跌而動搖政策的勇氣。

  因此,堅定決心、長遠政策、不動搖的勇氣,可以說是從政府層面解決房屋土地問題的三大要素。在現屆政府努力的基礎上,新一屆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好的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所突破。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明確目標,優化政府資源和團隊。目前房屋土地等相關政策,分別由發展局、運房局等部門負責,跨部門合作的默契對於政策效果至為重要。並不是說這些政策局沒有努力,而在於努力方向是否正確,應否更有針對性。例如,各部門需要就覓地建屋制定中短期目標,更需要做好政策統籌與協調,讓土地供應速度和建屋目標保持相應的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時就中短期目標進行評估,如進展緩慢,需要及時檢視問題。看不到預期的結果,就需要果斷調整。

  其次,加強落實,簡化行政程序和時間。有所謂「程序即正義」,這在某種程度上沒錯,但往往是只見一木、不見森林。沒有結果的程序,正義是難以得到彰顯的。從香港情況來看,繁瑣的土地開發程序是拖慢土地供應速度的主要因素,但拆遷、安置、補償、補地價等不可控因素,隨時可能爭拗多年,對土地供應速度的影響亦不能輕視。正如社會許多智庫及政黨指出,政府要精簡流程,加快審批效率。

  這方面不能只講概念,而必須要有明確的量化指標。去年底,發展局與轄下規劃署、地政總署和屋宇署,積極研究理順審批發展項目的安排和流程,並已落實涉及七個課題的多項精簡措施,涵蓋建築物高度限制、綠化上蓋面積要求、園境要求、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內樓宇間距和樓宇後移的要求、地契內「設計及布局條款」的應用,以及非建築用地的限制。這是很積極的努力,應予以肯定,但坦率地講這還不夠。要以目標為本,要有明確的評價優化體系;例如要創新涉及安置、補償、補地價等問題的具體措施並盡快推出,令政府與持份者可高效達成共識,化解爭拗。

  集思廣益強化土地供應

  第三,多管齊下,強化土地供應政策。唯有既快又多的增加土地供應,才有可能滿足土地需求而同時抑制過高的樓價。因此,任何有助於覓地建屋的方法,都要積極考慮。本屆政府同時推出了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的發展概念,這兩項規劃某種程度契合了香港解決問題的需要,儘管面臨種種因素制約,但只要方向正確,就應當全力以赴,堅定不移地落實。除此之外,還應務必加快推進其他所有土地發展計劃,包括新發展區、土地改劃、鐵路上蓋,以及市區重建,鼓勵私人參與興建資助房屋、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等等,盡一切可能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行政長官早前表示,香港參與建設大灣區需要「四新四通」。當中的空間拓新、觀念更新、政策創新、機制革新亦是解決土地房屋等深層次矛盾和建設宜居城市所必須的精神。

  李家超在競選宣言中表示,如果他成功當選,新一屆政府會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積極與社會各界和市民互動,制定解決各種問題的政策措施,讓市民真正得到實惠,分享發展紅利。從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競選活動,市民完全可以對下屆政府解決房屋土地問題充滿信心。

  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