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會內外/建家庭友善隔離機制 疫後修「心」促全民精神健康\黃元山

時間:2022-04-02 04:24:01來源:大公报

  可憐天下父母心,筆者作為兩子之父,近日接到求助指不少確診新冠的病童被迫獨自入住醫管局醫院的隔離病房,長時間無法接觸或聯絡父母。此等「骨肉分離」的隔離措施,不只令孩童和家長活在焦慮和徬徨中,更會長遠損害精神健康。從公共衞生角度而言,更可能令市民抗拒上報兒童的確診情況,不利社會齊心抗疫。

  幼童確診被迫「骨肉分離」

  據了解,受影響的孩童小至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有兩歲半的幼童。其中一個個案報稱,四個月大的確診嬰兒被送往瑪麗醫院,其母親要求陪同嬰兒入院,但被醫院以各種理由拒絕。更甚者,即使嬰兒的情況嚴峻,甚至出現缺氧,但院方仍然要求母親離開醫院。

  另外,有兩歲半的幼童,確診後送院11日期間,完全沒有家長陪同;出院後小孩出現很嚴重的分離焦慮症狀,性情出現劇烈變化,不但如廁也要家長陪同,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這些有血有肉的個案,顯示制定抗疫政策時,除了要協助市民遠離病毒,還須兼顧其精神健康。否則疫情不只傷「身」,更會傷「心」,遺害深遠。筆者與研究團隊分析海外及本地的相關研究以及專家意見,建議特區政府檢視令確診家庭骨肉分離的隔離政策;提高相關隔離政策的透明度;以及推出措施提升確診兒童及其家人的精神健康。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相關指引,建議各地政府在設計新冠病毒確診者的隔離機制時,不應該只取決於感染風險等醫療因素,還必須顧及一旦隔離措施導致家庭分隔對兒童的影響,並應以兒童權益作為主要考慮。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指出,本港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權利公約》的協約地區之一,應該注意相關的《兒童病人約章》。儘管當局曾承諾,父母將會被安排與確診兒童一同入院,然而即使醫管局各聯網醫院的兒科病房佔用率只有不足50%,相關措施卻未有廣泛落實。

  筆者促請政府從速採取以下改善措施:

  一,檢視及披露當前因隔離安排而被迫「骨肉分離」的受影響家庭數目和詳情,進而及時調整相關「家庭不友善」措施。據協助和跟進個案的組織評估,在過去六星期與家長分離的病童可能多達1000至2000人。

  惟當局面對筆者查詢,至今未有具體交代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在醫管局醫院中家庭分離的個案數據,包括確診兒童住院的數目及時間;當中未能安排其家人入院照顧的數目以及因而被分離的時長;決定在什麼情況下,確診兒童須與家人分離的機制等。當資訊缺乏透明度,公眾監察、盡快檢討和調整政策也就無從說起。

  二,就精神健康而言,因確診入院而與父母分離的兒童,精神健康會受到衝擊,例如出現哭喊增加、分離焦慮,甚至自殘等缺乏安全感的行為,亦難免對家長造成困擾。故此筆者建議,由兒童精神健康專家為有關兒童提供診斷及治療服務,並指導其父母處理相關兒童精神健康的問題。

  此外,建議當局針對確診兒童搜集數據,並進行追蹤研究,以及為康復中的兒童及其父母提供專業的精神健康的治療和支援。

  三,盡快在醫院病床和隔離設施推行「家庭友善」隔離政策,向社會發放清晰訊息,會視兒童及其家長為同一個單位去安排,釋除家長焦慮。

  除了醫管局的隔離病床,社區隔離設施的容量現時亦已大幅提升;這些社區隔離設施,無論是由社會福利署或是保安局轄下其他部門管理,相關的分流安排都應優先讓家庭成員一同隔離。

  再者,在安排確診兒童及家庭進入隔離設施前,應先評估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例如,有精神疾病紀錄的兒童或父母,及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若家居情況許可,應盡量安排進行家居隔離,對其康復的進展更為有利。

  關注疫下兒童精神健康

  除了上述短期措施,新冠疫情對兒童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影響亦不容忽視。與海外的研究結果一致,本港的研究亦發現,在學校取消面授課堂期間,學童因作息時間不規律、睡眠不足、運動量減少,以及更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及社交媒體,都會增加父母的壓力以及學前兒童的精神健康問題。

  本地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及/或其他長期病患兒童、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單親家庭、低收入家庭等,都是防疫政策誘發精神壓力問題的高危群組。停課期間,對SEN學童的校本支援暫停,對兒童本身及其照顧者的精神健康,都帶來威脅。

  新冠疫情不止打擊確診家庭及弱勢社群,對全港市民的精神健康也有影響。3月18日公布的全球快樂指數報告中,香港在146個地區中僅排名第81。在3月22日港大醫學院的新聞發布會上,不少專家也估算,受疫情影響,港人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比率,將上升至前所未見的水平。

  故此,修好了「身」,還要及時為市民修「心」、強「心」。盡快改善令家庭分離的隔離政策固然是首要任務,下一步更要推出各種紓緩疫情影響的政策配套,以及實證為本的介入措施。特區政府應不失時機,推動整全綜合的精神健康政策框架,在政策、預算和執行機制上,都以身心健康的全人角度出發;同時,致力促進家庭韌力,為未來疫情可能出現的反覆波動未雨綢繆,化解因疫情持續衍生的全民精神健康風險。

  要做到面面俱到的支援,需要一套牽涉醫療、社會保障、教育、公私營部門資源的整全政策回應。可以想像,公營醫療體系很大機會無法獨力應付精神健康服務需求量的急增,故此需要三大元素配合:改革精神健康政策、充分利用私營市場資源、擴大非專科人員及非正式護理網絡。這是疫後政府需要正視、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立法會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