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民出版社,二○二○年四月)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十月革命」前後烏克蘭地區的廣闊生活畫卷,塑造了以保爾.柯察金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輝形象。這部經典作品,陪伴着我的成長,滋養着我的青春,保爾.柯察金更是我心中的少年英雄,是我一路走來心中的榜樣。
保爾.柯察金並不是天生的優等生。小說開篇,十二歲的保爾.柯察金是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少年:他學習一般,在補考的時候惡作劇,以致被退學;他也不是天生的「鋼鐵英雄」:在情竇初開的年紀,他也如千千萬同齡人一樣被活潑、善良的冬妮婭所吸引,品嘗着初戀的浪漫與甜蜜。
然而,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之中,年輕的他浴血奮戰,血氣方剛,以驍勇善戰的姿態出現在戰場,頭部被彈片擊中,卻毫不退縮!殘酷的戰爭、艱苦的勞動、繁重的工作使保爾病倒了,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從事文學創作,最終獲得了成功,他用盡力氣寫下那激動人心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我愛保爾.柯察金,因為他真實。他並不是一個被塑造、被拔高的「天然英雄」,而是一個能夠跨越國界、與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共呼吸、共成長的「鄰家少年」;他有血有肉,在善良本性的驅動下,憑藉「報效國家」的信念,找到了理想的歸宿,用年輕的血肉之軀書寫着生命的意義。
我愛保爾.柯察金,因為他頑強。傷痛迫使他離開戰場,但不論在哪一個崗位上,他都保持着全力以赴的衝勁。這股衝勁是其生命力最原始的一種表達,即對「所熱愛的事物」全情投入。
我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因為不論在怎樣的年代,在怎樣的社會,它所表達的對理想的追求、堅持真理與正義的決心和勇毅,都能夠引發與讀者的情感共振,也正是這種共振在文字、作者、讀者與現實真實間形成互文,散發着永恆的生命力。當下的香港社會,尤其是香港青年們,不妨讀一讀這部文學作品,或許,我們都會從中獲得定位理想與航向的指引,獲得拚搏與創造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