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近鄉情更怯」的背後\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 紅

時間:2021-05-16 04:23:50來源:大公報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喜歡唐詩的讀者,一定對這首《渡漢江》不陌生。它將還鄉者近鄉情怯的心理活動描摹得十分準確。如果有人告訴你,這是一首逃犯的詩,離家鄉越近,越怕遇見熟人,怕被窺破行藏,你會不會覺得太煞風景?很不幸,這是事實。

  《渡漢江》的作者宋之問二十歲中進士,在武則天稱帝的武周王朝為官,大有詩名,多侍宴、奉和、應制詩。武則天是女皇,寵幸張易之、張昌宗,不能如男性皇帝那樣後宮佳麗三千而理直氣壯,希望二張做點事業、博點好名聲,以免讓人說閒話。張氏兄弟貌美而無才,政治軍事玩不來,只好弄點「文化」。武皇帝於是下令集結大群文士編了部洋洋一千多卷的大類書《三教珠英》,讓張氏兄弟掛名當現成主編。才華傑出的宋之問和與他齊名稱「沈宋」的沈佺期都是「珠英學士」中表現積極被二張喜愛者。二人亦傾心交結二張,宋之問尤其卑下,甚至有為張易之捧溺器(便壺)的傳說。捧便壺未必是事實,可當大唐王朝的八卦看,但八卦的主角是宋之問,卻可看出他巴結二張到何等程度以及在當時如何為人不齒。

  好日子總不久長,則天皇帝老病,宰相張柬之策劃宮廷政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傳位給中宗李顯。天下又姓了李,媚附二張的文人朝士紛紛被貶嶺南遠惡各州。宋之問貶謫瀧州(今廣東羅定一帶),鬱鬱南下,道途艱難,心思憔悴,倒寫了不少有真情實感的詩。

  如此「經冬復歷春」,熬不過思鄉情切,宋之問在第二年春季偷偷逃回洛陽,途中寫了開頭那首《渡漢江》。逃回洛陽的宋之問藏匿在朋友張仲之家,一同被貶也逃歸的宋之問弟弟宋之遜藏在駙馬都尉王同皎家。此時武三思勢力尚在,且與韋后勾結把持朝政。張仲之和王同皎密謀誅殺武三思,宋氏兄弟急於自贖,竟派人將竊聽來的這一機密向武三思告密。武三思捕殺張、王,二宋復官。宋之問因文才在中宗朝頗為受寵,直到被太平公主揭出受賄罪貶往越州。睿宗登基,清算宋之問先後依附二張、武三思的罪過,再將其貶到嶺南。玄宗即位,賜之問自盡。

  向武三思告密一事,歷史記載有歧異。有說主謀為宋之問,有說之問弟之遜才是告密的主角。無論宋之問是首惡還是脅從,他都是這一事件的最大獲益者。媚附女皇男寵丟的是讀書人的尊嚴;賣友求榮,以友人(還是於己有恩的友人)鮮血鋪自己仕進之路,則是全面突破做人底線,罪不容恕了。

  《新唐書.宋之問傳》這樣記載宋之問之死:使者帶着玄宗的賜死詔書到桂州,宋「得詔震汗」,走來走去拖延時間。與宋同案賜死的冉祖雍(即被宋氏兄弟派往武三思處告密者)懇求使者:「宋之問有妻子,請給他點告別的時間。」使者允許。宋驚慌戰慄,無法安排家事。冉是個痛快人,發怒說:「我和你都對不起國家,該死,還猶豫個什麼呀!」宋才不得不自盡。

  詩寫得那樣風雅漂亮,做人卻如此不漂亮。做了醜事惡事,死都不能死得痛快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