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放眼未來/擔負「為中國而立大學」的使命\蔡洪濱

時間:2021-04-12 04:24:53來源:大公報

  今年是香港大學建校110年,在這樣一個時刻設立香港大學北京中心,有特別的意義。

  110年前的中國,正處於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辛亥革命革故鼎新,救亡圖存運動推翻了幾千年帝制,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中華民國」建立起來了。但那時的中國人均GDP只有現代意義上的幾百美元,絕大多數國人仍處於飢寒交迫中,500多個不平等條約壓身,被西方稱為一推即倒的「泥足巨人」。時人評價「謂之不亡不可,謂之亡亦不可」,外國媒體討論的竟然是對中國應該「分割」還是「保全」。

  而當時的西方世界,汽車開始普及,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國家之間的新一輪全球化,世界經濟欣欣向榮。睜眼看世界的中國,那時最大願望是融入世界大潮,開啟自強自救的現代化進程。在北京,清華學堂成立;翌年,京師大學堂也更名為北京大學;千里之外由港英管治的香港,第一所大學香港大學也應運而生。它希望成為亞洲的劍橋牛津,但目標是「為中國而立」。這時,港大前身香港西醫書院的首屆畢業生孫中山先生正為創建「中華民國」艱苦努力,念茲在茲的是「救中國必由之道」。

  110年之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人均GDP早已超過一萬美元,40多年間幾億人口脫離貧困,14億人過上小康生活。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深入地融入了全球化進程之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在世界貿易經濟金融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也在國際格局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力量。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擘劃的藍圖已經變成現實,甚至遠遠超出他當初的設想。

  而經歷了二戰之後70多年繁榮的世界經濟,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地鏈接在一起。產業鏈的全球布局,國際金融體系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在技術和資本的推動下達到了頂峰。然而,上輪世界金融經濟危機之後,全球範圍內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已不再強勁,結構性矛盾日益深化,對技術革命和國際化的質疑在世界範圍內此起彼伏。

  做基礎科研創新「推動者」

  在這110年來,港大與時俱進,發展成為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綜合學術實力在亞洲名列前茅,擁有世界頂尖的師資和享譽國際的研究水準。港大經管學院的發展,很好地體現了香港大學開放創新的精神。雖然經濟學教育在港大有80年悠久歷史,但由經濟及金融學院和商學院合併為港大經管學院,只有短短的20年時間。在這20年間,經管學院不斷自我超越,實現了跳躍式發展,師資實力和學術水平已經亞洲領先,向世界最高水平看齊。

  然而,毋庸諱言,由於種種原因,相當長時間以來港大與祖國內地並未主動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繫,其「為中國而立」的初心和使命也並未被真正體現。現在,時代給了我們新的機遇,在國家開啟建設現代化新征程之際,如果重回初心,扣緊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點,香港大學能為國家做點什麼?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是人力資本的全面升級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發展目標之後,中國經濟面臨着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任務。根據經濟增長理論,進入中等收入之後,經濟增長更多的要靠生產要素的質量改善而不是數量增加,要靠人力資本的全面提升而不是物質資本的過度投資,要靠創新推動的生產效率提高而不是原有生產方式的重複擴張。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不是實踐了這些基本原則的。從東亞到以色列,民間和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舉世聞名,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質量的穩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推廣和研發能力的持續進步,對世界科技學術前沿的不懈追趕,是這些國家和地區與眾不同的持續堅持和努力。

  對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性,對於人力資本投資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和社會已經有深刻的認識。過去一段時間裏,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成績,但短板仍然不少。簡單來講,用投資和規模能解決問題的,短平快能見效的,近期能看到明顯回報和收益的,我們的進步都比較快。反之,需要長期持續努力和投入的,績效和收益短期內難以衡量的,比如素質教育、基礎研究、高端製造、創新文化等等,一直難有突破。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毋庸置疑,只有真正找到解決辦法,實現人力資本的全面升級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國經濟才有可能實現下一個飛躍。在這方面,香港大學可以充分利用其享譽國際的研究能力和世界頂尖的師資實力,做國家所需高端人才的培養和聚集基地,做國家基礎科研創新的重要推動者。

  做學術文化交流「鏈接者」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是堅持對外開放。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奇跡,無疑源於改革開放。開放使中國融入了世界,擁抱了全球化的浪潮,並有力地促進了改革。今天,在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從前截然不同之際,開放對未來發展依然極其關鍵,「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因應時勢的戰略性選擇。

  綜觀世界經濟史,工業化之後沒有一個封閉的經濟體能夠實現長期持續的經濟繁榮。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中,市場規模的擴大,關鍵資源的獲得,產業鏈的延伸,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都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工業化之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基本原因。而除了經濟實體的鏈接(硬鏈接)之外,信息的交流,知識的傳播,技術的推廣,思想的碰撞等軟鏈接是技術進步創新活躍的關鍵因素。沒有和外部世界的硬鏈接和軟鏈接,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無論實力規模多麼巨大,假以時日,都難以避免陷入僵化停滯的狀態。

  因此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如何在變化了的外部環境和世界格局下,依然堅持對外開放。除了努力加強和外部世界的硬鏈接以外,應當動員一切民間力量,努力加強和外部世界的軟鏈接,增進了解,加強信任,不斷促進學術交流和創新領域的合作等等。香港大學作為最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其遍布全球的國際學術和行業夥伴網絡,做中國與世界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鏈接者。

  這些年,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學都在北京設立了中心。香港大學北京中心雖然來得比他們晚,但北京是我們的主場,我們有主場優勢。北京中心的成立,表明香港大學回歸建校時的初心──「為中國而立」。通過「融入中國」的北京中心,香港大學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軌跡,更好參與為國家培養人才、推動科研創新的歷史進程。通過「擁抱世界」的北京中心,香港大學才能更好發揮融通中西的優勢,在「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上承擔更大責任。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香港大學北京中心有信心厚積薄發、後來居上。

  110年前的孫中山先生,肯定無法想像今天的香港、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世界;同樣,今天的我們,也無法想像一百年之後的香港、中國和世界。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就在我們共同走過的路上,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之中。相信北京中心一定會推動港大更好地融入國家,在新的時代為香港、為中國、為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