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於香港選舉制度釜底抽薪,出發點是為了填補現時制度上的漏洞,將「港獨」、反中亂港分子趕出局,並且理順行政立法合作,為的是香港長治久安以及穩定發展,而不是針對反對派。
國務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日前重申,中央強調「愛國者治港」,不是說要在香港的社會政治生活當中搞「清一色」,反中亂港分子和反對派特別是「泛民主派」是不能簡單畫等號,「泛民主派」裏面也有愛國者,他們將來仍然可以依法參選、依法當選。
不可能繼續左右逢源
「一國兩制」之下本來就為反對派提供了參政議政空間,原因是當時的反對派仍是尊重憲制,儘管在立場上依然是反對派。但近年情況卻出現變化,反對派全面投向激進路線,對「港獨」、「反中」立場照單全收,攬炒奪權愈走愈癲,這樣的反對派已經出現「異變」,這樣的反對派當然不屬於「愛國者」。
儘管如此,但中央仍然顯示出極大的包容,沒有簡單的將反對派與反中亂港者畫上等號,只要回到愛國者的陣營,他們仍然可以依法參選,這既是拋出了善意的橄欖枝,某程度也是給予反對派最後的機會。但作為反對派第一大黨的民主黨卻是如何回應?
對於全新的政治形勢,民主黨一副茫然若失,主席羅健熙表示民主黨還未正式討論日後會否參選,但相信過去會考慮參選的人,聽到近日消息後,參選意欲會降低。同時,羅建熙又表明不會與「黑暴」割席,指「民主黨不同意暴力,但可以理解為何發生這些事情,發生暴力背後的原因」雲雲。
對於在選舉制度上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羅健熙不敢正面回應,一味顧左右而言他。原因很簡單,「愛國者治港」是真正的普世價值,他沒有理由反對,如果反對即意味民主黨自己也承認自己不是愛國者,這樣不要說立法會、區議會也沒有其一席之地;但同時,民主黨又怕引起激進派、「黑暴」手足的不快,不敢公開認同「愛國者治港」。羅健熙說他們「參選意欲會降低」,這是否指民主黨以及他本人將不會再參選以示抗議?他又沒有說實。話說了很多,但基本上仍然沿襲民主黨近年的左右逢源,企圖兩面討好,最終卻是兩面不是人的「自殺式政治路線」。
面對全新政治形勢,香港所有政黨都需要作出應對,建制派政黨需要加大人才培訓,需要在治港上作出更大的貢獻和承擔,激進派則紛紛倉皇辭廟,解散避禍;公民黨、「街工」等也相繼與涉嫌收取外國資金的「民陣」割席。而民主黨卻是最沒有反應的一個,反映這個黨的領導層,根本把握不到全新的政治形勢,亂了陣腳,不知所以。
一方面民主黨仍然拒絕改轅易轍,拒絕成為「愛國者」。羅健熙說:「該黨不會無端端改變理念立場想法。」什麼是民主黨的理念立場想法?說到底,就是近年全面投向激進「港獨」,全面擁抱「攬炒」的立場。到了今時今日,羅健熙還捨不得那些激進票,等於表明民主黨將不會重回愛國者之路。
但另一方面,民主黨不做愛國者,理所當然要有全面離開議會、離開建制的準備。然而,羅健熙又處處留有餘地,只表明有些人參選意欲降低,更加沒有表明不會再參選立法會以及區議會。即是民主黨將會繼續尋求參選,而他本人更是摩拳擦掌,對準港島的立法會議席。這樣一個民主黨,猶如黨格分裂,儼然一個「政治巨嬰」,什麼也想要,什麼也不願付出,改轅易轍不敢,劃清界線無膽,如此左右逢源的立場在全新的政治形勢下可行嗎?答案不說自明。
不改立場或一席不保
如果民主黨繼續羅健熙這樣投機、左右逢源的路線,這樣包括羅健熙在內的民主黨人幾可肯定不具備愛國者的參選資格,將難以通過審查委員會的一關。而且,羅健熙不要天真地以為,有關要求只存在立法會,在區議員也會採用同一標準,即是羅健熙現時的區議會議席也將不保,民主黨在香港的議會將會一席不保。這等於是宣布了民主黨的死亡,一個沒有選委會、沒有立法會、沒有區議會議席的政黨,還有什麼能量?
民主黨的衰亡和泡沫化很快就會出現,下一步就會出現退黨潮,一些在地區扎根多年的民主黨人,有什麼理由跟着羅健熙自取滅亡?退黨另起爐灶是他們最佳選項。議會沒有民主黨天不會塌下來,但沒有議席的民主黨,敗亡只是時間問題,而羅健熙也將成為民主黨的「末代主席」。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