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罷課公投」凸顯教育深層次問題/馮慶想

時間:2020-06-26 04:24:03來源:大公報

  「香港眾志」等組織早前發起所謂的「罷工罷課公投」,反對中央制定港區國安法,結果乏人參與,草草收場。「兩辦」早前就香港教育問題發聲,希望教育管理部門與教育工作者恪盡職守,斬斷伸向青少年的黑手,為香港下一代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當前,不少香港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缺乏細微理解與基本尊重,認知國家的視角零碎單一,不時被一些不實資訊誤導,甚至被別有用心的「港獨」組織煽動參與暴力活動。之所以出現如此情況,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不同層面出了問題。

  改革教育放棄西方價值本位

  港英時期,公民教育是以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為本位,滲透着「後殖民主義」文化邏輯。其基本路徑是以經濟掛帥,消隱香港社會對政治的關注,使得香港青年對民主、人權、法治的認知不足;避開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教育,刻意造成香港青年對祖國的冷漠;以中國古代歷史替代中國近現代歷史教育,使之歷史觀與價值觀呈現斷裂缺失與零散錯置,甚至穿插着不少歪曲客觀事實的歷史敘事。如此錯位認知加劇了其對國家的刻板印象與牴觸行為。

  回歸後,香港的教育制度與教學政策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與開放性。然而這樣的特性卻被反對派力量變相利用為強化西方精英教育、弱化中國傳統教育的合法性依據。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依然佔據香港教育系統主流位置,儘管香港公民教育效仿其他亞洲地區做法,融入國家、民族、歷史等教育主題,然而在推行過程中,國民教育課程不成體系、缺乏教學標準、脫離生活實踐,甚至一度被「污名化」,視為「洪水猛獸」。

  此外,社會培育環境的缺失離散、闡釋文本的自主剪切與傳授主體的失當行為,加速公民教育的實踐偏離「一國兩制」設定的軌道,甚至轉向極端或異化,以致捍衛國家安全行為得不到「應然」的政治倫理確證,反而是「港獨」活動借助民主自由的幌子而獲得「實然」的道德制高點。如此怪現象反映香港教育不僅是中西之間意識形態的博弈,而且是本土與國家內在張力難以化解的結果。

  在傳統教育方式中,家庭與學校主要承擔傳授知識、引導價值觀的任務。但隨着互聯網應用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碎片化與便捷化的學習方式,逐漸替代了以往校園課堂或家庭互動的部分功能。香港年輕一代每天接觸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的時間佔據生活主要日程。在使用社交媒體、看視頻、玩遊戲的過程中吸收到的媒介資訊,便構成其道德評判、價值取向的參考依據。而香港傳媒充斥各種褒揚個人民主自由、貶抑政府權威、「妖魔化」中央的內容,心智未成熟的學生很容易被激進思想或極端化觀點影響,投身街頭暴力活動。當互聯網取代傳統教育的影響成為事實,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如何拓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香港學生辨偽存真、獨立思考、價值判斷與情緒管理能力,而非停留於以往道德說教的教育思路。

  增進港生家國一體化體驗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國兩制」的新實踐,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教育需要賦予年輕一代清晰的身份角色與發展定位,以便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形成緊密互動。換言之,香港的國民教育不單是教育導向與教育政策問題,還是群體交往與跨境流動的社會整合問題。

  當前,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特區開始加快構建「大灣區辦學」的新樣態,致力突破過去港澳在內地辦學按照「中外合作模式」的舊思維,共同構建亞洲教育樞紐,為港澳學生提供更多樣化選擇與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我們也需積極推動大灣區高校間交流學習恆常化,設置專項資金、配備專門服務組織、構建長效協商機制,支持大灣區高校學生聯合舉辦青年論壇、圓桌會議、體育賽事與聯誼活動,增進香港學生的家國一體化體驗。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