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中國有能力應付美國關稅大棒/顧鐮墨

時間:2019-05-15 03:17:48來源:大公報

  中美貿易戰談判突生變化,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提高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從10%升到25%。儘管中國談判代表、副總理劉鶴繼續赴美談判,美國依然在談判期間提高關稅。美國還威脅可能對「剩下」3000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美國此舉為中美貿易談判能否成功,投下巨大的陰影。

  應該承認,美國在經濟上還比中國強大,但美國想通過關稅就迫使中國在「不能退讓的原則問題」上退讓,這是很難做到的事。

  加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沒有一開始看起來這麼大。這次加稅,雖然在一開始時短期衝擊,造成中國股市大幅下跌,但很快中國股市已經回穩並重新收復失地。這就是明證。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雖然還有一定困難,但總體而言正在重新上行。

  狂加關稅美國也受損

  貿易戰沒有贏家,這是絕大部分經濟學家的共同結論。美國加關稅,即便中國不反擊,也並非只有中國經濟受損,美國經濟同樣受損。

  此前,美國已加過三輪關稅,但加關稅對美國經濟似乎影響不大,美國第一季增長率還有3.2%,在民生方面,除了如洗衣機等少數商品外,美國民眾也不太感覺到關稅戰的影響,於是「民意」不那麼反感貿易戰。

  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鋼鋁關稅」和「500億關稅」都是精心挑選的商品,加這類商品的關稅有利美國產業,也不是最終消費品,加到了25%,對民生影響不大。到了「2000億關稅」,儘管依然精心挑選,已不可避免地涉及影響民生的商品了,所以美國政府不加25%,只加10%。10%是一個相對微妙的數字,它低於製造商、進出口商和分銷商的利潤之和,因此實際上,這10%關稅中的大部分,都被各方分攤承受了,沒有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可是25%和10%有本質區別,到了這個關稅水平,消費者感到明顯的價格上升。如果剩下的「3000億商品」再加稅,消費品價格明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如此,美國民意逆轉是大機會出現的。

  進一步,美國在「500億關稅」和「2000億關稅」中有不少中間產品,這固然有利美國提供中間產品的公司,但加稅同時也增加了使用這些中間產品的美國公司的成本,讓它們的最終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再進一步,由於在中國生產最終消費品(無論是自己投資工廠還是通過代工生產)的美國公司數量龐大,「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數量也相當龐大。「三千億」中很多是這類公司),它們「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也會加稅,在美國國內市場處於不利地位。於是關稅看起來是「中國公司受損」,實際是「美國公司受損」。

  美國的一種意見是,通過加稅可以讓生產線外移,打破對「中國製造的依賴」。但在實踐中並不明顯。雖然美國公司可以撤出中國生產線,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過程的損失也很可觀,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地方。於是在情況不明朗的情況下,企業寧願先等一等,不會倉卒做決定。

  同時,企業留在中國「誘惑」也不少。中國無疑近年來用工成本上漲,但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下降,很大程度上抵銷了用工成本的上升。加上中國國不少產業集成為「產業群」,有助商人設計、測試、生產新產品。這種「產業群」優勢是通過三十多年建設形成,在其他地方無法短時期內複製。

  更重要的事,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急速擴大,在中國研發、生產、銷售,成為美國公司現實的選擇。這不但更好地迎合中國市場,也能切實地降低成本,更能獲得免卻關稅和避免其他進口門檻的優勢。更何況不少地方政府依然鼓勵外資直接投資,給予相當的優惠政策。

  即便中國政府不在政策上報復,比如加報復性關稅,美國企業對中國的出口也會受很大損失。

  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很大部分是大宗產品的出口,如農產品、能源和飛機等。進口公司大多是國營企業。它們對價格彈性沒有這麼敏感,但對「政策彈性」非常敏感。比如大豆,中國加關稅25%,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一下子就降到遠遠超出普通價格彈性能解釋的水平。原因是國有進口商乾脆就不進口美國大豆了。飛機、能源等也是同理。這根本不需要中國政府加關稅。

  即便是小宗的商品也難免波及。由於美國政府在貿易戰對中國人民展示出來的「不友善」,「不買美貨」也成了不少中國人自發的愛國行為。這不但波及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波及美國企業在中國生產中國銷售的「美國貨」。

  可見,即便中國不報復,不對美國商品加關稅,美國的「關稅大棒」也是「七傷拳」。美國關稅加得越多,價格越扭曲,對美國自身的經濟傷害也越大。在這場持久戰中,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的關稅大棒。 旅美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