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才嚴重缺乏 港須急起直追\曾淵滄

時間:2018-11-29 03:16:50來源:大公報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世界人才報告」,香港全球排名下跌6位至全球第18名,被排在13名的新加坡超前,不再是亞洲榜首。

  香港與新加坡一樣,是彈丸之地,沒有天然資源,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依賴的就是人才,香港背靠內地腹地,理應能吸引眾多來自內地的人才,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投入教育的資金也很多,為什麼在人才的競爭力上會輸給新加坡?也因為人才競爭的劣勢,導致香港人均收入也被新加坡拋離。

  校園政治化阻人才培訓

  內地改革開放之初,有非常大量的新加坡人來香港發展、尋求機會,今日,這些人已經直接進入內地工作、經商,不再留在香港,換言之,連內地的吸引力也比香港強。

  我認為,政治紛爭,凡事政治化是香港人才優勢漸失的最主要原因;政治紛爭,凡事政治化的影響面是巨大的。

  我們先從教育談起,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開始,通過投資教育培養人才是千古不易的道理,香港特區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不小,但是,人才的培養效果卻不理想,今日新加坡人人掌握兩種語文,如果是華人,更是兩文三語:兩文是英文與華文;三語是英語、普通話及自己的家鄉話,即閩南話、廣東話、潮州話……但是,在香港,一談起學普通話就成了非常敏感的話題,誰提起誰就遭到抹黑、攻擊,指提倡普通話的人是想滅絕廣東話。結果是,香港只有精英分子才懂英文,懂普通話的人很少。

  新加坡沒有這種政治上的紛爭,於是人人都能掌握英文、英語,而一般華人也有不錯的普通話水平,可以直接到中國工作、經商。可見,香港就是為了政治鬥爭而使到人才培養也出了問題,政治紛爭也使到一些家長不相信香港的教育制度,把子女送到海外念書,這些人學成後,一部分不回來了。政治紛爭也使到一些學生不在求學時期好好學習,而捲入各種各樣的「鬥爭」,被政客利用,一心以為自己在幹一些轟轟烈烈的大事,而忘了學生在求學階段最重要的事就是追求知識。政客們在學校裏煽動學生搞政治實際上就是在消滅人才,使到這群年輕學生將來除了搞政治之外,什麼也不懂。

  香港樓價貴是人才敬而遠之的另一理由,住的成本太高了,但是,多年來特區政府努力尋求土地建房屋的行動卻面對各種各樣的政治壓力而不成功,缺乏土地,樓價自然易升難降。

  內地一些城市樓價也高,但是地方政府為了爭取人才竟然直接發津貼給合資格的人才,讓他們可以安心居留,也許,這個方法也值得香港特區政府考慮。

  政治鬥爭的「惡性循環」

  香港的政治鬥爭已經成為國際大新聞,這些大新聞負面的多,什麼香港已經失去「一國兩制」的制度,什麼香港已經失去言論自由,還有,十萬人的「佔領中環」、立法會內的政治表演、爭吵、肢體碰撞,無日不休的政治鬥爭使到原本打算來香港發展的人才止步了,他們希望生活在一個較平和的環境中,而不是天天看到政治鬥爭的地方。

  香港政治鬥爭導致人才短缺,人才短缺導致經濟發展放緩,人均收入也被新加坡拋離,而收入待遇始終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也因此,收入缺乏吸引力使到人才不願前來,人才不願前來又使到經濟發展受阻,經濟不前收入待遇也不理想,這之間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今日香港,不但面對新加坡的競爭,也面對內地多個大城市的競爭,對多數人而言,安定繁榮是自己選擇居住地的重要因素,香港社會算是安定繁榮,但是,政治紛爭會使人感到累倦,待人處世也容易誤踩政治地雷,得非常小心處理,過度小心變成累倦。

  如果人才來自內地,在香港面對的政治壓力更大,香港的政治紛爭使到不少香港人有很大的排擠內地人才的傾向,把內地來的人才當成搶奪自己飯碗的敵人,把內地人才來港當成中央政府想通過這些人更全面控制香港的行動。因此,不少內地來的人才在香港都面對一些生活壓力,好一些內地來的人才最終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裏,一個由內地人組成的小圈子,不容易融入香港,而香港人排擠內地人才的行動,就是源起於政治鬥爭,「反中反共」的政治鬥爭。

  部分香港的傳媒,竟然把台灣多年來經濟發展停頓,就業不足當成好事來提倡,鼓勵台灣人「慢活」的生活情況,實際上,所謂「慢活」就是就業不足,沒有足夠的工作,因此每日工作時間比較少,工作時間短,收入也自然少,部分香港傳媒竟然將這種情況形容為「天堂」。實際上,台灣人真的喜歡少賺很多錢的慢活生活嗎?不是的,台灣民進黨執政20年的高雄市在近日的地方選舉中失敗了,當選人國民黨籍的韓國瑜在競選時高呼的口號就是拚經濟,高雄人窮了許多年,窮夠了,不再滿足於「慢活」而想追求「快活」。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