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北京觀察/會談前搞小動作 以「對抗」施壓「對話」行不通\馬浩亮

時間:2025-09-16 05:02:42來源:大公报

  從今年5月份以來,中美經貿會談進行四次,地點輾轉中歐的瑞士日內瓦、西歐的英國倫敦、北歐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直到此次南歐的西班牙馬德里。能夠堅持通過對話管控分歧,這首先就是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共識。

  並且,總的來說,幾次對話是務實的,直面分歧和矛盾,也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比如日內瓦會談,中美各取消91%關稅,並暫停實施24%關稅;倫敦磋商討論稀土、簽證、芯片、人工智能等問題;斯德哥爾摩會談,將暫停實施24%關稅延長90天。本次馬德里談判,將關稅、出口管制、TikTok等敏感議題擺到談判桌。矛盾的解決和分歧的消弭,不可能也不必急於畢其功於一役。如果真正秉持對話誠意,不斷減少誤判,增進互信,中美是能夠找到合作共贏之道的。

  然而,此次馬德里談判前夕,美國再次上演慣用戲碼。在9月12日突然將23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涉及半導體、生物科技、航空航天、商貿物流等高新科技領域。一邊在談判桌上標榜對話,一邊在會場之外搞對抗,這一套路,其實質仍是單邊主義、霸凌主義,將經貿問題泛安全化,將科技武器化。

  美國始終企圖將雙邊對話納入由其主導的框架之下。殊不知,對話必須構建在平等基礎上,單邊與對話不可能並存。頑固堅持單邊主義執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對話。動輒揮舞制裁大棒,最終只會推高成本,削弱創新活力,不僅破壞中美關係合作基礎,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造成衝擊,也無法給美國帶來「安全」。

  經過幾年來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的洗禮,中國在應對霸凌打壓方面愈加從容。一面敞開對話合作大門,一邊做好堅決反制的充足工具儲備。更為重要的是,加快通過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穩定經濟基本面和貿易基本盤。今年前8個月,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接近3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對新興市場貿易額穩步提升,凸顯中國經濟韌性。這也是中國推進對話、反制對抗的定力與底氣所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