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評/不博一時掌聲 聚力投資未來

時間:2025-09-16 05:01:24來源:大公报

  百年變局加快演進,地緣政治及經濟格局深刻變動,既對香港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為香港加快經濟轉型帶來難得的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明天將公布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各界對此寄予厚望。各界期待,施政報告能着眼投資未來,聚焦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塑造香港新的更強競爭力,確保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社會各界而言,每年施政報告最關注兩方面內容,一是看政府有何紓困措施,也即俗稱的「派糖」舉措;二是看政府如何應對未來挑戰,有無「大手筆」政策。從普通打工仔角度,當然期望能有更多、更強的減稅舉措。事實上,過去政府每年都有不少惠民措施,從派發消費券到減差餉等等,有效減輕了市民負擔。

  但也要冷靜地看到,在特區政府連續多年財赤的情況下,期望政府大幅「派糖」是不切實際的。「灑胡椒粉」式減稅、減費,固然可以博得一時的掌聲,但對強化香港整體競爭力,作用極其有限。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大規模「派糖」,勢必削弱公共財政的穩健性,壓縮政府投資長遠的空間,不符社會整體利益。

  香港的未來競爭力如何,取決於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時間窗口,加速經濟轉型。因此,將資源優先投放在能夠取得長期回報的基礎設施和新興產業項目上,更為迫切。簡而言之,就是要投放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之上。

  例如,北部都會區佔香港土地面積三分之一,是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香港加快與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不僅可以釋放大量土地建造房屋,還為新興產業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將重塑香港城市布局和經濟格局,創造優質就業機會。各界期待特區政府能有更多創新舉措,在優化北都基建效率的同時,更有力引進重點企業,更快形成創新生態鏈。

  從全球經濟發展態勢看,各地政府都強化了「有形之手」對經濟的影響力,大力扶植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等關鍵產業,搶佔未來經濟的制高點,完全的「純市場經濟」已不復存在。如何抓住AI發展的時代機會,對特區政府是一大考驗。香港在此方面絕不能瞻前顧後,更不能原地踏步,需要大步邁進,積極擁抱AI並推動AI產業在香港的發展,善用香港在AI科研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力爭在AI政策和發展方面衝在國際前沿方陣。

  經濟轉型的過程難免伴隨着陣痛,特區政府固然要與時俱進,引領未來,社會各界同樣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回顧歷史,香港發展的過程就是經濟不斷轉型的過程,而每一次陣痛過後,香港經濟總能浴火重生,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轉型不僅是政府所需,也是每一個行業必修之課,唯有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穩坐釣魚船」。

  施政報告不僅着眼當下,更要投資未來;不僅要發展經濟,也須關切民生。房屋、安老、扶貧、醫療等等,千頭萬緒,關乎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過去特區政府已經推出了不少有力舉措,一些能產生積極效果的相信還會繼續推出。而「八大中心」發展,以及提升人口競爭力等方面,也會有積極舉措。

投資未來才能開創未來。隨着國家高質量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香港迎來更大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此關鍵階段,施政報告將為香港未來塑造出更清晰的發展格局,各界期待並支持特區政府勇於擔當作為,為未來奠定更好的發展基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