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建議在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基礎上,聯合西貢六角形石柱群與福建、浙江的流紋岩地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統稱「中國流紋岩」,以深化本港及國家自然遺產保護政策的銜接,促進生態環境保育、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項具創意且有可行性的建議,社會上反應熱烈。特區政府理當牽頭統籌做好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香港擁有獨特而珍貴的地質資源,其中六角形石柱群散布在西貢區方圓100公里的陸地和海上,規模為全球最大,蔚為奇觀。早於2011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設立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2015年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2022年10月,西貢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岩柱狀節理(六方形石柱群),入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全球首批100位地質遺產地名錄。這足以顯示,特區政府在地質保育領域的努力與成就獲得廣泛認同。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指出,香港在申報「中國流紋岩」世界自然遺產項目上具有多項優勢,包括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擁有世界級地質奇觀;該公園地質特徵是全球罕見的,形成了獨特的海蝕地貌奇觀;該流紋岩石柱群有着完美的自然保存狀態;香港具有都市地質公園典範,呈現出城市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這些特徵都能契合世界自然遺產的評定標準,因此希望能夠進行申報。
香港與福建、浙江省聯手申遺,可發揮規模效應,展現美麗中國的地質多樣性和地質構造上的內在聯繫,促進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事實上,別看西貢六角形石柱群與福建、浙江的流紋岩地貌「長相」不同,其實同屬白堊紀(約1億4千萬年前)酸性火山石,均由火山活動形成,富含石英和長石,具高矽特徵,且形成於類似的板塊構造背景。這些地質特徵在區域上具有連續性和互補性,可構成一個跨越華東沿海的火山岩地質遺產群,展示白堊紀火山活動的完整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同西貢的六角形石柱群已納入世界地質公園一樣,福建武夷山和浙江雁蕩山亦分別因為丹霞地貌及沉積岩特徵,先後成為世界地質公園。三者合併申請世界自然遺產既增加成功機率,亦減少相關成本。
民建聯的這項倡儀,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的支持。事實上,由香港牽頭申遺具有三方面優勢:一是香港科技發達、經濟繁榮、法制健全以及高度國際化,具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內聯外通」的重要區位優勢;二是香港牽頭聯合東南沿海相關省份共同申報,成功幾率更大;三是通過香港牽頭聯合內地,可以拉動內地相關省份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國流紋岩歷史研究達到世界水平,同時提升中國地質工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應當說,香港可以發揮出申遺的關鍵作用。
由特區政府牽頭跨境聯合申遺,是香港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之外,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又一體現,但其中的挑戰也不可小覷。申報工作需要系統的規劃及協調力,需要特區政府作為主導去進行資源整合、流程規劃及申報流程等相關工作,同時需要與內地其他省份合力推動工作,例如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參照申遺的相關標準,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引。
特區政府要將好事辦好,民間支持不可或缺。有專家建議建立中國流紋岩展覽館或者研究中心,幫助公眾了解地質知識和提高文化保護意識,更利於匯聚民間智慧為申遺工作提供學術支撐,這值得特區政府認真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