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颶風「韋帕」昨日橫掠香港,但在特區政府有效部署以及社會各界嚴陣以待之下,並未造成嚴重破壞。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應變得力,各部門協同應對積極有效,傷者得到及時救助、塌樹獲迅速處理、交通迅速有序恢復,就連往日必遭「水淹」的杏花邨也安然無事。颶風之下,社會總體保持安全穩定,充分體現了香港抵禦各種「風浪」的能力。有關部門未來將不斷總結經驗,以應對極端天氣日益增多的挑戰。
「韋帕」是香港自1946年以來發出的第17個十號颶風信號,維持時間約7小時,與兩年前的「蘇拉」相若。但不論是颱風強度還是破壞程度,都無法與2017年的「天鴿」與2018年的「山竹」相比,尤其是後者,曾造成458人受傷。儘管如此,颶風的破壞力不容小覷,香港此次能成功抵禦,並非僥倖,而是建基於三個因素:
一是有效部署、應對有力。香港應對颱風有着豐富經驗,近年更不斷提升應變體系和能力,尤其注重超前部署。以此次為例,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掛帥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提前作出全面部署,從對天氣資訊的發放、應對超強颱風的準備、恢復秩序的安排等等,有條不紊。正是因為形成了高效的指揮應變體系,颶風之下的香港才能「安穩」。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攻擊政府準備「太超前」,事實證明,這樣安排是完全必要的。
二是快速反應、應變得力。在督導委員會的指揮下,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發揮了迅速應變角色。例如,昨日消防處接到約425宗塌樹報告,路政署在天文台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前已經啟動全港道路巡查,及時清理道路上的塌樹。屋宇署收到21宗與建築物有關的事故,已處理其中15宗;建築署積極應對,第一時間處理塌棚事故;渠務署更快,晚上已全部處理完所收到的7宗水浸個案。正因如此,當颶風信號除下,市民可以相對迅速、便捷地出行,清理水浸,道路暢通,這樣的高效應變能力,值得稱許。
三是高效互動、社會合力。應對超強颱風不可能只靠政府部門,社會不同機構及組織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民政事務總署聯同關愛隊及時提醒各區市民加強做好防備,各區臨時庇護中心亦已提早開放。運輸署與公共交通營辦商一直緊密協調,各種交通在風暴過後已有序恢復正常服務。不僅如此,風雨中,社交平台上湧動暖意。有熱心市民發文願免費義載,也有市民說下班順路搭載。評論區裏,「好人好事,小心駕駛」「感激有你」等留言不時出現,體現了香港社會的溫度。
此次應對「韋帕」,雖然仍錄得33名市民受傷個案,但香港社會總體平穩、安全、有序,體現了特區政府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和管治水平,也體現了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抵禦各種「風浪」挑戰所應具備的能力,可以說經受住了「極端考驗」。正如早前行政長官李家超所指出,「我們嚴陣以待做好各項應對準備,全力減輕惡劣天氣帶來的威脅和影響,盡力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和公共安全。」
當然,隨着極端天氣的日益增加,有關部門需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各類機制,尤其是在相關設施的抗災能力、公共交通的應對靈活性、協同應變的機制等方面。例如,北角工地竹棚倒塌事件說明,建築工地的安全標準需進一步檢視;而機場大量旅客滯留也說明,需要進一步提升機場作為樞紐的快速應變水平。總而言之,要着眼長遠提升香港應對各種危機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