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印象中,有較高收入、居住在自置物業的人士,就屬於中產階層。但近日一家銀行的調查提出一個新概念,在受訪的1000名20歲至60歲市民中,多數人認為擁有590萬元流動資產以上的才算中產。按照這一高標準,香港現有的大部分自認中產人士恐怕要立即跌入基層行列。這項調查是否全面反映客觀事實暫且不論,但它戳中了香港中產負擔沉重、中產往下流動的「痛點」,觸及社會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值得各方嚴肅看待並尋找解決之道。
何謂中產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經合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權威機構曾推出中產定義,主要是圍繞一個社會的家庭入息中位數來劃線,按此定義,香港的中產為數不少。另外,由於香港樓價高,擁有私人物業的人士,理論上都屬於中產。幾年前,有位月入數十萬元的高官聲稱自己「平時喝咖啡,看法國電影,過的都是中產生活」,這足以反映,不能單以財富論中產,中產更像一種生活態度,與接受的教育、閱歷等息息相關。
中產也是一個變動不居的概念,因時而易,因地而變。數十年前月入一萬的肯定是高收入人士,如今則可能是扶貧的對象。這些年來,全球許多國家為刺激經濟增長而推動量寬,大量印發鈔票,導致貨幣貶值。近年更因為新冠疫情、地緣政治、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多項因素疊加影響,錢更加不值錢了。客觀而言,不少過去過着悠閒生活的中產,如今許多人是日子難捱,需要為生計發愁了。
在本港,中產是一個讓人歡喜也令人憂的混合體。一方面,人們喜歡標榜自己是中產,彷彿中產兩個字「自帶光環」,因為這意味着財務自由、子女擁有良好教育且是納稅人,對社會的貢獻較大。另一方面,中產又有「仲慘」之謂,現行福利制度下,中產抱怨只有納稅的責任,沒有福利的享受。每逢特區政府發表財政預算案,總有「派糖不均」的爭議。不少中產不敢結婚,不願生育,說到底就是因為壓力沉重。但無論如何,一個社會中產階層越壯大,則意味着社會整體富裕、穩定程度越高,有人稱之為「橄欖型社會」的理想形態。香港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理應保持這樣的階層格局。
政府統計數據顯示,十多年前,香港貧困人口約100萬人,平均「七個港人一個窮」,後來變成「五個港人一個窮」,如今是「四個港人一個窮」。香港經濟總體上仍有增長,但貧窮人口不減反增,反映中產往下流動的客觀現實。有學者認為,香港社會已由過去的金字塔型結構,變成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埋下社會不安的種子。前些年香港社會風雨不休,紛紛擾擾,固然有外部勢力在操弄,但經濟發展畸形、財富分配不均、大批年輕人找不到好職業、看不到未來,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因。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實現了由亂到治的根本性轉變,正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香港要真正實現長治久安,歸根究柢還是要加快發展經濟,同時推動各方面改革,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籬,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合理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對香港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