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美CIA最早研發「蜻蜓間諜」 不敵微風實測折戟

時間:2025-07-27 05:02:12來源:大公报

  圖: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公開「蜻蜓間諜」的機械構造。\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報道:仿生機器昆蟲或者昆蟲無人機,如今已在軍事或民用領域漸露頭角,全球首個仿生機器昆蟲的概念,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上世紀70年代冷戰時期開發的「蜻蜓間諜」,看上去如同一隻普通綠色大蜻蜓,但實是一種名為「昆蟲撲翼機」(insectothopter)的微型無人飛行器。

  據公開文件披露,冷戰期間CIA在竊聽技術上面臨關鍵技術瓶頸,便轉向利用反射雷射光束的反射器技術。這種反射雷射光束會因玻璃上的任何震動而改變反射距離,CIA則通過分析返回的光束,還原震動,進而提取聲音,可用於竊聽對話。

  不過,真正挑戰是如何將小型反射器放置到竊聽目標附近,同時還要保持隱蔽。CIA研究與發展辦公室副主管雷瑟提出使用機器昆蟲,掩人耳目。該計劃初期曾考慮蜜蜂,但蜜蜂飛行軌跡複雜,當時在技術上不可行。有科學家建議模仿蜻蜓,飛行路徑穩定外,其滑翔能力也異常出色,有助於在長途飛行中節省能量。

  CIA研發團隊最後造出僅重1克的機器蜻蜓,其閃閃發光的「眼睛」就是用來竊聽目標的反射器。為了減少「蜻蜓」身上的額外重量,研發人員還研究出一款便攜激光裝置,能產生不可見的紅外光束,控制蜻蜓飛行方向,並同步傳輸竊聽音頻。借助微型流體振盪器提供動力和激光導航系統,這隻「蜻蜓」雖只能飛行60秒,但已能「飛」至200米外的目標處。

  不過,這隻「蜻蜓間諜」在1974年實地測試時表現卻大失水準,時速11公里的微風就會導致「蜻蜓」的機身失控。在風力干擾下,人工無法精準控制「蜻蜓」身上的雷射導航。這項計劃耗資14萬美元(相當於今天200萬美元),並在70年代中期終止,從未投入實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