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日本米價持續走高,米荒危機持續。\美聯社
近期日本國內大米價格連創新高,民眾陷入無米可買的困境。日本新任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26日宣布,取消原本的農業組織競標制,改由政府選定大型超市等零售商直接供貨。日本政府今年3月以來累計投放數十萬噸應急儲備米,但日本農協收購了其中95%的大米,低買高賣,操控市場價格。專家指出,執政自民黨與農協關係密切,只要兩者間的利益鏈條不被打破,未來日本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米荒困境。
【大公報訊】日本農林水產省26日公布了新的政府儲備米投放方案,今後將不再採用競標方式,而是直接與大型零售商簽約,尋求最快下月初以每5公斤稅後售價約2160日圓(約119港元)向市場供貨,比最近一次競標的中標價格便宜47%。
截至5月18日當周,日本各地超市銷售的大米平均價格上漲至每5公斤4285日圓(約235港元),創下2022年3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日媒評論稱,2025年的日本大米堪比「吃不起的黃金」。
日本米價飛漲的原因包括極端高溫對農作物造成損害,以及日本旅遊業繁榮後需求激增等,但專家指出,米荒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農業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
自民黨與農協利益捆綁緊密
今年3月以來,日本政府分4次累計投放了總計41萬噸儲備米。但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5月20日公布的數據,截至4月底,真正流入零售市場的緊急儲備米僅佔7%。日本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簡稱農協)通過競標收購了其中95%的儲備米,僅3月和4月,農協就囤積了約20萬噸大米。
日本農協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協會,而是集經濟、政治、社會功能於一體的龐大利益團體。農協的組織網絡覆蓋全國90%以上的農戶,掌控着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金融保險等全產業鏈環節,光是農協旗下的農林中央金庫就管理着超過100萬億日圓的資產,相當於日本年GDP的9%。
幾十年來,農協透過「低買高賣」,壟斷了日本約90%的大米交易量。而農協與日本執政黨自民黨關係密切,在歷次重大選舉活動中,農協都會動員旗下農民給自民黨投票。農協也長期與自民黨內的議員合作,影響相關立法及農林水產省的政策走向。
由於農民是自民黨的傳統票倉,自民黨一直以保護農民利益為由,對外嚴格限制大米進口量,對內則實行「減產政策」。「減產政策」已於2018年廢除,但農林水產省每年仍在發放「適當生產量」指導指標,名義上是要預防稻米生產過剩,防止米價暴跌,但現實結果卻是人為控制市場供應,成為利益集團牟利的手段。
日本農業政策專家、經濟學者山下一仁指出,如果自民黨與農協間的利益鏈條不能被打破,權力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制度性腐敗無法被根除,未來日本還可能出現更多類似的米荒困境。
石破茂內閣支持率跌至新低
分析指,這場米荒危機正成為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重大考驗。前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上周稱自己「不需要買米,因為支持者送的大米多到能開店」,引發巨大爭議,已辭職下台。
日本時事通信社2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石破茂內閣支持率跌至20.9%,較上月下降2.2個百分點,是去年10月石破茂組閣以來最低值。當前自民黨與公明黨聯合執政,兩黨在眾議院的議席總數未過半數。日本7月3日將舉行參議院選舉,若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表現不佳,可能會進一步動搖石破茂的首相之位。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