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美援烏武器 暴露軍工產能軟肋

時間:2023-03-10 04:25:34來源:大公报

  圖:烏克蘭前線彈藥消耗量極大,圖為烏軍8日向俄軍陣地開炮。\法新社

  【大公報訊】綜合《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路透社報道:美媒8日披露,為了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美國已經「掏空家底」,暴露出美國軍工生產方面長期存在的弱點。據報道,美國一個月只能生產1.4萬發炮彈,還不夠烏克蘭軍隊用兩天。即便美國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想方設法提高產能,想要補充已經消耗掉的反坦克武器和導彈等裝備也要花費數年。美國近期經濟不景氣,華府為了烏克蘭增產武器的決定受到民眾質疑,國會內部亦產生越來越大的分歧。

  《華盛頓郵報》8日披露,持續一年多的俄烏衝突暴露了美國軍工產業存在已久的產能不足問題。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320億美元的軍援,包括逾1600套「毒刺」防空導彈系統、逾8500套「標槍」反坦克導彈系統、200多萬發炮彈等。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指出,以美國如今的產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補充消耗在烏克蘭的武器庫存。

  《華郵》稱,去年冬季以來,烏克蘭前線彈藥消耗量大增,烏軍平均每天用掉7700發炮彈,而美國一個月只能生產1.4萬發炮彈,還不夠烏軍用兩天。美國軍火巨頭雷神表示,僅在俄烏衝突的前8個月內,烏軍就用光了相當於美國13年產能的「毒刺」和5年產能的「標槍」。

  共和黨為援烏陷分歧

  面對俄烏衝突造成的巨大武器缺口,美國軍方計劃於今年春季將155毫米炮彈產能從每月1.4萬發提高至3萬發,最終目標是每月9萬發。美軍還計劃投資8000萬美元打造新的「標槍」導彈系統關鍵部件生產線。但專家認為五角大樓行動太慢,短期內難見成效。

  美國武器產能不足的問題已存在多年。冷戰結束後,由於武器訂單減少,美國軍工產業迎來併購潮和收購潮,生產商數量和工人數量大減。上世紀90年代,美國有51家主要防務承包商,如今只剩下5家。美國政府對武器的需求不穩定且難以預測,生產商往往只能獲得短期合同,因此沒有動力增加投資及擴大生產。

  過去40多年間,美國製造業損失了700多萬個工作崗位,國防生產部門的就業人數亦縮水三分之一。如今美國政府想要提高產能,工廠卻很難找到足夠多的工人。位於美國總統拜登故鄉斯克蘭頓的彈藥廠就面臨這個問題。

  美媒表示,近期美國通脹高企、經濟不景氣,華府增加軍費生產武器的決定越來越受到質疑。民調顯示,四成共和黨人認為美國援烏開銷過多。共和黨聯邦眾議員麥克萊恩對五角大樓官員說,選民們擔心美國陷入無盡的戰爭泥潭。7日,烏總統澤連斯基邀請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眾議長麥卡錫訪烏,麥卡錫公開拒絕。美媒稱,麥卡錫正努力平衡黨內的不同意見。

  韓承認對烏出口武器部件

  《華郵》指出,美國的歐洲盟友同樣因武器產能而頭痛。德國的彈藥儲備只夠在戰場上用兩天,英國的庫存夠用8天。《泰晤士報》7日爆料稱,歐盟計劃進入「戰時經濟模式」,通過聯合採購彈藥計劃擴大武器生產,尤其是烏克蘭急需的炮彈。

  路透社8日爆料稱,韓國政府已於去年批准波蘭向烏克蘭出口含有韓國零件的「克萊博」自行榴彈炮,這是韓國首次承認自己至少是間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部件。韓國國防部辯解說,韓方不直接向烏提供致命性武器的政策沒有改變,韓國生產的只是榴彈炮的一部分。據報道,波蘭已向烏克蘭交付18門「克萊博」榴彈炮,並計劃再提供數十門。

  去年11月,美國向韓國購買10萬發炮彈,用於援助烏克蘭。韓方當時辯稱,相關洽談是在「最終用戶是美軍」的前提下進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