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據美聯社、路透社及《華盛頓郵報》報道: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8日揭盅,來自美國的物理學家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瑞士天文學家馬約爾(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共同分享殊榮。他們在宇宙學和系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助大眾認識太陽系以外的世界,及加深對太陽系在銀河角色的了解。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皮布爾斯的獲獎原因在於其對物理宇宙學做出了理論貢獻,麥耶和奎洛茲則是因為首次發現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exoplanet)。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三人的成就時稱:「他們描繪了一幅極其陌生而美妙的宇宙圖景……他們的發現永遠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解構宇宙組成
84歲高齡的皮布爾斯出生於加拿大,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理論宇宙學家,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皮布爾斯就開發出理論模型,為描述宇宙從大爆炸至今的歷史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皮布爾斯為我們對宇宙組成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揭示了宇宙的組成:69%為「暗能量」,這是驅動宇宙膨脹的隱形力量;26%為「暗物質」,即將銀河系「團結」在一起的無法觀測到的物質;而人類目前可以觸及或觀測到的所有物質,僅僅佔浩大宇宙的5%。這些研究支持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宇宙既非封閉也非開放,而是扁平(flat)的說法,也為後來宇宙加速膨脹理論奠下基礎。
自1970年以來,皮布爾斯便被廣泛認可是「世界上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之一」。其編寫過的三本教科書,《物理宇宙學》、《宇宙的大規模結構》和《物理宇宙學原理》均已成為該領域的標準參考書。
電話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皮布爾斯開玩笑說,凌晨5時30分接到電話,要麼是非常棒的消息,要麼就是非常可怕的事。他還表示,是與各國專注該領域的科學家一起工作才獲得靈感並取得成果,這是「科研團隊的共同貢獻」。他同時鼓勵立志投身科研事業的年輕人,「如果你熱愛科學,那麼會在進入科學世界後迷戀其中」。
瑞士師徒啟系外行星探索先河
獎項的另一半由兩名生於瑞士的天文學家馬約爾和奎洛茲瓜分。早於1995年,還是日內瓦大學的博士生的奎洛茲與導師馬約爾一起,發現首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該系外行星為類木行星,與太陽系充滿氣體的木星相似,它圍繞銀河系內一顆距離地球約50光年的類太陽恆星運行。
飛馬座51b是與木星一樣大的巨行星,軌道卻與母星極其靠近,距離甚至比水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小得多,這大大挑戰了當時公認的行星形成觀點。這也是人類第一次發展出實用而系統的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即利用多普勒效應測量徑向速度,而不用借助太空望遠鏡。
此後有超過4000顆系外行星被發現。瑞典皇家科學院稱,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也許人類最終會找到那個終極問題─「宇宙中是否還有其他生命存在」的答案。
馬約爾和奎洛茲得知獲獎的消息後感到「不可思議」,奎洛茲甚至開始以為是惡作劇,一度「無法呼吸」、手都在顫抖,他們形容「飛馬座51b」是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發現。
三位獲獎者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716萬港元)的獎金,皮布爾斯將獲得一半的獎金,馬約爾和奎洛茲則各獲得四分之一的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