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顏色革命致國家失序 埃及落入「民主」陷阱

時間:2019-09-06 04:24:37來源:大公報

  圖:2011年11月20日,埃及示威者再次走上街頭要求軍方交出政權 美聯社

  埃及是歷史文明古國,也是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西方大國為誘導埃及走上有利於西方的發展道路,想方設法使埃及保持弱勢和依附狀態,積極推動埃及「民主化」。這一策略在2011年埃及「1.25革命」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回看這場帶有「顏色革命」色彩的非暴力革命,不僅未使埃及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走向繁榮穩定,相反,埃及由此陷入幾十年不遇的危機與動盪之中,令埃及民眾嘗盡切膚的「失序之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田文林

  2010年6月,埃及青年薩依德涉嫌在酒吧內吸毒,被數名警員誤打致死。埃及民眾認為警方濫權,加上對當局長期積壓的強烈不滿,在年底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助燃下,群情激奮的埃及青年人決定為「變革」而戰。

  1月25日是埃及「國家警察日」,本用於紀念1952年在抗英鬥爭中,50名拒絕向英軍繳械而犧牲的警官。而2011年的1月25日,埃及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上人頭攢動,4.5萬人手舉標語、高喊口號,要求總統穆巴拉克下台。

  經過短短18天的非暴力抗議,執政長達42年的穆巴拉克政府最終被推翻。這場運動後來被命名為「1.25革命」。

  失之在政 而不在制

  事實上,穆巴拉克時期埃及國力之所以走下坡路,過錯並不在威權政體本身,而是當權者背離廣大勞動群眾,所謂「失之在政,而不在制」。回顧歷史,1952年,埃及正是在第二任總統納賽爾的帶領下,推翻法魯克君主政體,建立起具有較強資源汲取和分配能力的威權政體,幫助埃及強化了「阿拉伯世界領頭羊」地位。

  但美國從削弱埃及的戰略需要出發,恰恰將埃及的威權政體視為眼中釘,將推動埃及「民主化」作為政策目標。因為誘導埃及走「民主化」道路,是從制度上削弱埃及的釜底抽薪之舉。美國通過非政府組織(NGO)長期滲透,扶植「革命」領導人,以及在民眾抗議中的積極煽動,成功使埃及青年走上街頭。

  有學者感嘆:「革命意味着改變,但在阿拉伯世界的改變是摧毀性的,這些改變為地區國家塑造了新的敵人: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埃及「1.25革命」就是如此。

  中下層民眾苦不堪言

  2011年埃及民眾起身抗議時,打出的口號是「麵包、自由和公正」。謀求改善民生環境是最主要訴求之一。然而,埃及劇變後,經濟路線依然如故,加上政權更替引發的安全動盪,原本脆弱的埃及經濟雪上加霜,許多經濟指標甚至趕不上劇變前的水平。

  「1.25革命」後,外匯和財政收入持續減少。據埃及官方數據表明,埃及出口額逐年縮減,2012-2013年為270億美元,2015-2016年已減至187億美元。埃及外匯儲備則由穆巴拉克下台前的360億美元,降至2015年底的164億美元。分析稱,埃及政治變局使該國社會倒退至少15-20年。

  與此同時,動亂使約四千家工廠關門,就業進一步減少。埃及官方統計,埃及失業率從革命前的9.8%升至2015年的12.8%。通貨膨脹卻在不斷加劇。開羅一些居民區的麵包、小扁豆、大米等,價格大漲八成,令中下層民眾苦不堪言。

  埃及劇變亦使支柱產業旅遊業遭受重創。埃及許多著名旅遊景點從遊人如織變得門可羅雀。2016年2月24日,埃及總統塞西談及埃及經濟困難時甚至表示,如果對國家經濟真有好處,他情願賣掉自己,足見國內經濟之困難。

  「秩序是個好東西」

  埃及民主轉型「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轉了一圈,又重新回到原點。

  2011年埃及的威權政體垮台後,埃及很快出現權力碎片化乃至「權力真空」。穆巴拉克下台後短短數月,埃及就湧現出近四百個政黨,參加下院選舉的政黨超過50個,候選人超過6700名。黨派間權力紛爭此起彼伏,導致政治內耗和權力空轉,進而引發安全形勢惡化,恐怖勢力蔓延。

  2012年6月,穆兄會背景的穆爾西選舉上台執政後,其推行的政策爭議極大,導致支持與反對穆爾西的民眾同時上街遊行示威。穆爾西執政一年,埃及共發生7400多次民眾抗議,相當於每天有二三十場。2013年6月30日原本是穆爾西就職總統一周年紀念日。當天,迎接穆爾西的不是慶典和鮮花,而是人數超過1400萬的超大規模示威遊行。

  阿拉伯媒體評論稱,埃及就像迷失在大海裏的輪船,沒有船長、船員、航海設備及可供停靠的海岸,隨時會陷入「國家崩潰」危險。阿拉伯人有句諺語:「60年的暴虐也比一天的混亂好。」

  持續的動盪使越來越多的埃及人開始懷念穆巴拉克時期,充分認識到「秩序是個好東西」。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埃及軍方強行罷黜穆爾西政府,重新回到威權政體狀態,回到「沒有穆巴拉克的穆巴拉克時代」。這不免讓人感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