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經濟不景,專家建議台灣方面應加強兩岸經合。圖為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新華社
【大公報訊】綜合中新社、中通社及台媒報道:台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20日公布,今年8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60.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5.7%,連續12個月呈現負增長。今年前八個月纍計外銷接單金額為362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1%。島內「中央銀行理監事會」再度下修2023年經濟成長率至1.46%,低於6月預測值1.72%。兩岸專家指出,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加之台積電生產線外移歐美,削弱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影響台灣外銷訂單,而且民進黨當局這些年不斷破壞兩岸關係,阻撓兩岸經合,更使台灣經濟雪上加霜。
觀察台灣外銷七大類別貨品,資訊通信、電子產品、基本金屬、機械、塑橡膠製品、化學品較去年同期出現12.4%至17.5%不等的負增長;僅有光學器材一項較去年同期正增長2.5%,分析指出主要是受惠於大尺寸電視面板價格上漲。
該部門統計處處長黃于玲指出,台灣外銷訂單持續衰退主要是受到全球通貨膨脹和升息壓力持續存在、終端市場需求疲弱、供應鏈繼續去庫存等因素影響。預估今年第四季可回歸常態,但全年仍將呈現為負增長。
民眾大額消費意願轉弱
台灣國泰金控同日發布的9月民眾經濟信心調查顯示,民眾對於景氣現況樂觀指數從8月的-0.5下降到9月的-13.4,大額消費意願指數轉弱;51.8%受訪者預期一年後台灣通貨膨脹率約為2%,較上一次調查減少0.4個百分點,顯示民眾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有小幅降溫。
針對全年經濟景氣不佳,台灣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當天表示,今年為景氣谷底,當局須持續推動資金紓困、人才培育等政策,明年景氣有望回溫。
另據大公報記者蘇榕蓉報道:台灣時事評論員蘇恆向大公報表示,台灣地區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出口佔整體GDP比重達六成以上。從外部看,現階段的國際經濟貿易萎靡不振,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受通貨膨脹及加息影響,終端需求被壓制,國際市場萎縮,台灣廠商難以找到買家,而且在逐漸失去大陸市場的前提下,台灣的對外貿易不大可能實現數量上的突破。台灣經濟外冷內溫、投資不如預期,多重利空因素下,恐讓台灣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台當局「倚美」削弱競爭力
蘇恆表示,世界各國為了因應相關的情勢,都積極加大力度去拉動投資,反觀民進黨當局,只仰賴半導體產業來增加台灣的貿易出口。但近年來美國要求半導體產業鏈到世界各國去投資,利誘或施壓台積電等龍頭企業外移生產線、對美投資,無形中降低了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競爭力。台灣「倚美」,換來的是自身優勢產業和競爭力流失。
自2016年5月民進黨蔡英文上台以來,破壞兩岸關係,導致台灣無法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無法爭取優惠關稅。蘇恆表示,台灣經濟面臨內外嚴重挑戰,貿易逆差問題愈發嚴峻,半導體產業面臨困境,兩岸關係惡化,都加劇了台灣經濟困境。在這個「萬物皆漲、薪水不漲」的年代,民進黨當局要做的是盡力改善經濟,加強兩岸經貿合作,不能再搞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