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政府將於11月4日起推出「家庭醫學門診優先群組試行計劃」。
特區政府不斷優化本港基層醫療服務,醫務衞生局轄下基層醫療署昨日公布,醫院管理局家庭醫學門診服務將於11月4日起,推出「家庭醫學門診優先群組試行計劃」,為綜援人士、75歲或以上的「長生津」受惠人等在內的四類特定弱勢社群,提供家庭醫學門診的三成優先預約籌額,預計約有20萬至30萬人受惠。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范婉雯表示,這項措施是鞏固公營醫療作為市民基本安全網的重要一環,確保在弱勢社群患上偶發性疾病時,能夠優先照顧他們的求診需要。局方指,未來會視乎當區實際預約情況「動態」調撥名額,以確保不浪費籌額。\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新一份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深化醫管局基層醫療服務政策方向,鞏固家庭醫學門診為弱勢社群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目前,醫管局基層醫療服務已逐步從治療為主,轉向以預防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模式,其服務已於今年10月11日統一命名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
11.4實施 料30萬人受惠
為進一步保障弱勢社群的求診需要,醫管局將推出試行計劃,並設有預約專籌,適當調配預約名額供優先群組求診。優先群組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受助人、75歲或以上的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級別0院舍券持有人,以及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受惠人。
基層醫療健康助理專員夏敬恒昨日表示,此次根據以往門診運作及臨床經驗,預留大約整體名額中的三成給優先群組,「他們不需要跟其他一般市民爭,變相能較易取得服務。」他表示,目前本港符合該四類合資格群組的約有80萬人,料當中的三成人,即20至30萬人有需要使用服務。他強調,日後會考慮不同因素檢討,包括服務需求、運作情況和市民反應,並會視乎當區實際預約情況「動態」調撥名額,以確保不浪費籌額。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表示,科學證據顯示,收入偏低及社會弱勢社群的健康意識相對薄弱,患病風險高,因此以此為準則將這四類人納入為優先群組,針對性加強健康管理,長遠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配合基層醫療發展目標。
合資格者可經「醫健通」預約
范婉雯表示,這項措施是鞏固公營醫療作為市民基本安全網的重要一環,確保有需要的市民不會因經濟原因而未能獲得適當治療,也能更精準地保障弱勢社群的健康需要,「若弱勢社群患上偶發性疾病,優先預約安排能照顧他們的求診需要,有助他們得到及時治療。」
范婉雯表示,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轉變為家庭醫學門診服務,更清晰地反映服務模式由治療為主轉為預防為重。醫管局家庭醫學團隊將成為弱勢社群的家庭醫生,既施以治療,也可提供預防性篩查、慢性病管理和全人護理,致力提升病人的健康水平。
醫衞局提醒,屬優先群組的人士可透過「醫健通」或親身到地區康健中心/地區康健站,在同時登記成為康健中心/康健站會員和家庭醫學門診優先群組成員後,即可參與試行計劃,優先預約家庭醫學門診偶發性疾病診症服務。系統會因應有關人士的優先群組資格分配預約名額。診症收費會按家庭醫學門診標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