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期。1890年香港爆發鼠疫,政府為改善公共衞生,開始興建公廁。
1890年,太平山街爆發鼠疫,導致超過2000華人死亡,之後二、三十年鼠疫不時發生,為改善公共衞生,政府開始興建公廁。
早期公廁設施簡陋、通風不良,導致臭味問題嚴重,加上數量太少,始終未能有效解決隨地大小便的問題。直至1930年代,「倒夜香」需求減少,商營公廁轉由政府接管,並引入「水廁系統」。
19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公廁設計逐漸標準化,男女廁分隔成為常態,考慮到使用者的隱私和便利性,開始在內部設置獨立隔間和洗手設施。
1959年政府修訂《建築物條例》,規定新建私人樓宇必須安裝沖水式排污系統,隨着城市發展和人口增長,社區陸續興建不少公共衞生設施。現時,商場、街道廁所隨處可見,不再是一「廁」難求。\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