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2年10月,考據隊梳理前人線索,結合地理定位與現地勘察資料,終成功尋找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電台所在地。\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提供
在新界沙頭角老龍田的密林深處,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政訓室遺址歷經數十年尋覓終被確認。1943年3月3日,日軍在此發動「三.三」圍剿,曾福、邱國璋等六位志士於此血戰殉國。沙頭角另一處,石水澗村秘密電台舊址近來亦重見天日。1943年初,村民林生為保護游擊隊轉移遺留的物資線索,面對日寇酷刑寧死不屈,最終慘遭殺害,村莊被焚為焦土。
政訓室的槍聲與石水澗村的電波,共同見證着粵港大地上的熱血忠魂。重現的遺址連接着過往與未來,也凝聚起家國情懷。東縱歷史研究者說:「歷史是方向標,知來路方能明前路。」\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無聲電波中,流淌着最滾燙的熱血;靜默山野間,矗立着最堅韌的脊樑。
新界東部山野深處,一處名為石水澗村的荒蕪之地,曾經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至關重要的秘密電台所在。1942年4月,鑒於當時局勢,電台進駐此村。這裏地理位置偏僻隱蔽交通相對便利,村內只有一戶林姓人家,大小房屋合共五間。電台的運作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林戊、林傳叔侄二人擔任港九大隊交通員,負責保障電台人員的食宿、情報交換及護送工作。
拒出賣游擊隊 村民慘遭殺害
港九大隊重要根據地沙頭角烏蛟騰村,與石水澗村相鄰,兩地同為日軍掃蕩重點。1942年,烏蛟騰村曾遭日軍包圍,威逼村民交出武器及供出游擊隊據點,村長李世藩及眾村民堅貞不屈,李村長更壯烈犧牲。
1943年2月,隨着戰局日緊,這部肩負着溝通黨中央、傳遞新華社時事、維繫東江流域游擊隊聯絡重任的電台,奉命隨部隊轉移。然而,撤離時遺留的廢舊電池和電線,卻遭日軍發現。日軍包圍了當時村中僅剩的林家居民──林生(林傳兄長),對其嚴刑逼供,企圖撬開游擊隊的秘密。林生堅貞不屈,拒絕透露半點訊息,最終慘遭殺害。殘暴日軍還將村中僅有的五間房屋付之一炬,石水澗村自此化為焦土。林生用生命守護了游擊隊的秘密,其壯烈犧牲在1998年被香港特區政府銘記,列入港九大隊115位抗日英烈名冊。然而承載着這份忠勇與不屈精神的電台舊址,卻在戰火與歲月中湮沒,具體位置成為長達數十年的謎團。
香港回歸祖國後,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矢志找回這處承載血淚與榮光的遺址。然而,數十年地貌巨變、原有地標消失殆盡,加上村落早已荒廢,荊棘叢生,尋找工作異常艱難。研究會曾多次組織行動,甚至在2007年攜帶烏蛟騰村村民李貴仁憑記憶繪製的示意圖深入山區搜尋。隊員們披荊斬棘,奈何歲月無情,終究未能鎖定遺址。
尋找的重任,落到了新一代研究者的肩上。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東縱後人程前鍥而不捨,梳理前人線索,結合地理定位與現地勘察資料,最後確定了大致的搜尋方向。
2022年10月,程前與考據隊沿着山澗水源方向推進──程前判斷,有人居住之處必近水源。搜尋中,隊員們驚喜地發現了村民舊時開墾的石砌梯田遺跡,這成為至關重要的地標。懷着對先烈的敬意與破解謎題的渴望,隊伍進一步散開細查。終於,一聲激動的呼喊劃破山野:「找到了!找到了!」經仔細核對歷史文獻,並結合客家建築的結構特徵(與後續合作機構共同確認),這片隱沒於荒草亂石間的廢墟,被確認為當年東江縱隊的秘密電台遺址!數十年的追尋,無數人的努力,在這一刻結出碩果。
秘密電台協調行動唯一中樞
程前強調,在當年孤懸敵後的險惡環境中,這電台是東江縱隊與上級黨組織和黨中央保持聯絡的「生命線」,是部隊獲知國家與世界動態、協調東江流域各部隊行動的唯一神經中樞。雖然如今遺址只剩斷壁殘垣,但它見證了游擊隊員的英勇機智,更銘刻了以林生為代表的普通村民用生命守護革命事業的赤膽忠誠。它的重現,不僅是對歷史真相的還原,更是對英烈精神最生動的緬懷與傳承。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與香港薪火社團總會於5月25日,正式為這處歷經血火洗禮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電台遺址設立標誌牌。這塊標誌牌,不僅標記了地理坐標,更矗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讓後人永遠銘記那段烽火歲月中,無聲電波裏傳遞的信念與山野間用熱血鑄就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