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殷凱翔老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杜甫對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的讚頌,也可當作是對默默奉獻,辛勤培育學子的老師的真實寫照。
面對特殊學生的需要,有老師不怕艱辛,專門設計結構化學習計劃,成功令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有熱心教學的老師,寧願轉投師範,更主動擔任學術成績差的「差班」班主任,以亦師亦母的方式點亮學生成長之路;有老師除了日常繁忙的教學工作外,更經常帶隊回內地交流,他堅信讓學生認識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去內地走一走、看一看。
由《大公報》主辦的第二屆「香港優秀師德師風獎評選」活動頒獎典禮於6月26日順利舉行,28獲得優秀獎的教師陸續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分享教學生涯中的教書育人難忘事。《大公報》推出《好老師故事》系列報道,冀望以此感召更多師德優秀、愛國愛港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弘揚師德師風,共同說好香港教育故事。
救世軍石湖學校殷凱翔老師:投身特殊教育 打開學生心窗
「作為特殊教育的教師,最重要是對學生有愛。」第二屆香港優秀師德師風獎得主救世軍石湖學校教師殷凱翔說。有一次,一位因以前受過校園欺凌而懼怕上學的轉校生拒絕參與課堂,他沒有強迫這名學生,而是靜靜陪伴,聽其訴說心事,並用溫暖的鼓勵讓學生重拾參與的勇氣。最後,這名學生主動向他道謝,指感受到自己被老師重視。「我深信,仁愛之心是特殊教育的核心,這種情感支持尤為重要,通過個性化關懷與耐心陪伴,建立與學生的情感連結,我亦很高興能夠成為他們的依靠。」
殷凱翔在上水救世軍石湖學校任教接近7年,任教中國語文、普通話、成長及公民教育科,亦為學校的課程發展統籌主任。他深信,教育是賦予每位學生平等發展機會的關鍵,因此致力於為特殊學校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並充分利用特殊教育的環境優勢,幫助學生突破障礙、實現潛能。殷主任有着堅定的教育使命感,並以實際行動改變學生命運,積極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支持。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 更是品格培養
「我相信,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品格與信念的培養,這是我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初衷。」他分享道,他曾為一名閱讀障礙的學生設計專屬的視覺化學習工具,利用圖像與互動元素幫助他掌握基礎知識,這不僅提升了該學生的學業表現,也讓其重拾學習信心。殷主任亦積極組織學生到社區中心協助舉辦活動,讓他們在服務中體會助人價值。他說:「這對於特殊學校的學生特別重要,因為這樣的經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感受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
此外,殷主任善於以創新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設計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課程,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我的信念是,每位學生都有無限可能,而我的責任是為他們點燃學習的火花,以理想信念為指引,為學生創造改變命運的機會。」
特別在特殊學校的獨特環境中,教師自身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則,亦顯得特別重要。他憶述說,曾遇到一位學生因屢次未能完成作業而選擇隱瞞,他耐心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承認錯誤並制定改善計劃。最終,這名學生不僅完成任務,還學會了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
持續進修 保持自身知識前沿性
在扎實知識方面,殷主任參考發展心理學理論,曾為一位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學生設計結構化學習計劃,又試過引入分段式任務分解法,並搭配視覺提示工具,幫助他逐步建立專注力。此外,殷主任通過持續進修保持知識的前沿性。在準備教育博士學位期間,深入研究了社交情感學習(SEL)理論,並將其應用於一位有自閉傾向學生的個案,並設計了角色扮演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同理心並改善同儕關係,結果學生的社交互動次數在三個月內增加了一倍。
「特殊學校的工作充滿挑戰,但也讓我對學生的愛得以深化。」他又憶述,他曾陪伴一位有自閉症學生適應新環境,每天耐心引導其熟悉課室流程,直至學生能獨立完成日常任務。他通過了細緻關懷、情感陪伴,協助學生成長。「我會繼續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散播愛與希望。」\大公報記者 葉浩源(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