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政府擬調整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分為兩級制,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急症室逾半數病人是第四、五類的次緊急、非緊急病人,症狀相對較輕但需投入較多資源,隨時要輪候三小時以上,而屬緊急個案的第三類病人,僅七成六人能在半小時內就診。醫管局稱,急症室收費於2017年加價後,第四、五類病人人數下跌,但因醫療程序日益複雜,導致輪候時間變長,希望調整收費後,病情較輕的病人選擇其他服務,縮短輪候時間。
全港18間公立醫院急症室去年首次就診總人次近200萬,平均每日逾5000人次。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表示,當中超過半數是第四、五類的次緊急和非緊急病人,平均輪候時間較2015年時延長約一小時;第三類緊急病人佔四成,只有76.6%可在半小時內獲診治,未達90%目標。
他說急症室收費於2017年由100元加至180元後,求診人數下降約5%,第四、五類病人下降比例較大。事隔八年,政府擬調整收費,他說醫管局希望引導病情較輕的病人,轉往普通科門診或基層醫療服務。
對於第四、五類病人數目下降,但輪候時間反而更久,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蕭粵中稱,除了因為病人基數較大,也因為醫療科技進步,可為危急病人例如心臟病發、腦中風的病人,進行更詳盡、複雜的檢查和治療,爭取黃金治療時間,但也會延長其他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的等候時間。
有意見擔心加價後,前線護士須在短時間內決定分流,壓力較大,病人被判定為需付費等級,可能產生醫患矛盾。黃立己說,嚴重病人一定會得到優先處理,若病情相對輕微,在急症室可能需等待較長時間,可參考附近基層醫療服務的資訊,選擇合適醫療機構診治。
議員:須優化收費減免機制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向大公報記者表示,若提高收費後,令部分處於基層、但又不在門診安全網覆蓋範圍內的病人,因經濟原因拒絕治療,這是最不想看到的。他認為,若想達到資源分配更適當的目標,不能單靠調整收費,還要優化公共醫療收費減免機制,例如為低收入人士也提供部分費用的減免。
林哲玄認為,醫生應多與病人解釋,讓病人清楚醫生的判斷和醫療指引是有依歸的,再配合價格引導,未來或許還要考慮在急症室推行更廣泛的共付費用制度。他舉例,若有病人頭痛,並堅持要做檢查,就需支付共付費用,但若認為價格較貴,同時醫生檢查後認為問題不大,病人就可慳錢,考慮跟從醫生建議回家觀察,讓調整收費起到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