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緊密聯繫/推動灣區法律規則銜接 強化香港爭議解決中心地位

時間:2025-03-10 05:01:26來源:大公报

  圖:律政司去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交流酒會,共商推動大灣區法治建設的工作。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都確立了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策略定位。近年來,「港資港法港仲裁」、大灣區律師、大灣區調解員等一系列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制度安排,既加深了香港與內地法治建設的聯繫,也強化了香港區域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地位。

  「港資港仲裁」 港專才展拳腳

  廣東省政協委員、大律師吳英鵬表示,大灣區法律融合是「一國兩制」下制度創新的典範,既維護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普通法特色,又通過規則銜接釋放協同效應。香港爭議解決行業藉此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法律橋樑」。

  今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發布文件,明確落實擴展「港資港法」以及「港資港仲裁」措施至更大的適用範圍。其中,「港資港法」措施由深圳前海擴展至深圳市及珠海市兩個試點城市。「港資港仲裁」適用範圍由內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至涵蓋大灣區內地九市。相關措施備受業界歡迎,全國政協委員、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主席蘇紹聰認為,措施有助香港仲裁行業進一步融入大灣區,讓香港仲裁人員在大灣區內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數據反映了這兩項措施在擴展前的實施成果。2020年10月「港資港法」措施在深圳前海落實以來,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審理涉港民商事案件的數字顯著增加,2023年前海法院審理涉港民商事案件超過1900宗,為內地審理最多涉港民商事案件的基層人民法院。前海法院適用香港法律的案件也呈增加趨勢,2023年按年上升15%。2017年「港資港仲裁」措施在內地自由貿易試驗區試落實以來,香港業界處理涉及內地的仲裁案件也呈上升趨勢。以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為例,其仲裁受案數量近年維持超過300宗的高位,在2022至2024年間、其處理的仲裁案件中,超過40%的案件涉及內地當事人。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律師試點計劃於2020年推出,容許合資格的港澳法律執業者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考試。2024年12月,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正式於網上發布統一的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名冊。大灣區調解員名冊亦在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的推動下,預計將於今年年內推出。

  盡早實現灣區資源開放共享

  全國兩會正在舉行,8日發表的「兩高」報告明確提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司法法律合作對接平台,推動大灣區司法法律規則銜接;支持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登記設立的港資澳資企業協議選擇港澳為仲裁地,明確深圳、珠海登記設立的港資澳資企業可協議選擇港澳法律為合同適用法律。廣東法院吸納7家港澳調解機構為特邀調解組織,攜手化解跨境民商事糾紛。

  「國家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法律融合發展的系列措施,這些措施通過制度破壁、規則銜接、人才互通,為香港爭議解決行業注入強勁動能,顯著提升了香港爭議解決行業的國際吸引力和區域競爭力,成為香港鞏固亞太法律及仲裁中心地位的重要支撐。」吳英鵬認為。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譚岳衡期待,在進一步強化大灣區的法律合作對接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其他領域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盡早實現大灣區標準認可、資格互認、數據共享和要素流通,實現「一國兩制」下更多資源的開放和共享。

  「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共享香港法治品牌。」全國人大代表、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梁美芬倡議。她說,香港如果和澳門、大灣區內地9市「併船出海」,既能服務內地的企業「走出去」,也能服務海外的企業「走進來」,這會大大提高我們的爭議解決行業在全球的吸引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