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普通讀者/竇加凝視的現代生活(上)\米 哈

時間:2025-05-09 05:02:23來源:大公报

  說起竇加,大家自然會想到他描繪舞者的畫作,但他的另一幅畫作卻長期佔據我的意識,它看似日常無奇的瞬間,卻藏着無聲的張力,它的名字是《新奧爾良棉花交易所》。這幅作品,表面是描繪十九世紀美國南方一間棉花經紀公司內部的情景,實則是竇加內心劇烈轉變的一次具象表現。他畫的,不只是辦公室裏的親戚們,也是一場自身經濟危機中重新尋找創作可能的掙扎。

  竇加的藝術生命,是從「失去」開始的。一八七三年完成這幅畫時,他仍然是那位衣着講究、從容不迫的巴黎上流社會子弟。可隔年,父親過世,他才驚覺自己繼承的不是一筆遺產,而是一筆沉重的債務。同時,他的兄弟在美國南方經營生意,又留下了一筆爛賬。為了填補財務黑洞,竇加賣掉了家產與收藏,從此,他不再是那個可以安然畫畫的富家子弟,而是一個必須依賴藝術維生的人。這場劇變,迫使他必須面對現實,也重新定義他筆下的「現代生活」。

  《新奧爾良棉花交易所》正是這段轉捩期的產物。在新奧爾良,他以旅行為名,實則是在尋求創作的主題。他畫下了在棉花交易所中工作與閒談的親戚們,有人翻閱報紙、有人檢視棉樣、有人無所事事地靠着窗邊。在畫面中央,那堆未經紡織的棉花佔據了視線,彷彿一片雲,漂浮在不知方向的人群中。畫中的人物姿態自然、分布零散,看似寫實,卻帶有一種節奏感,像一場不協調、卻又彼此勾連的即興劇場。

  這幅畫是印象派作品首次被法國公立美術館收藏的開端,但竇加當時並不自認為「印象派」。他不愛戶外寫生,不愛光影瞬變,而是鍾情於內部空間的靜觀。他關心的不是自然的變幻,而是人與資本主義、人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關係。然而,當竇加最終無法將這幅畫賣給他原先期望的英國買家,這次經驗讓他明白,若然市場無法給予支持,那麼他就要與志同道合者一同開創新流派。一八七四年,他終於加入了那一群名為「印象派」的年輕藝術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