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瑪嘉烈醫院三醫生疑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一人離世,衞生署講述事件。\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懷疑出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三名腫瘤科醫生先後出現發燒和腹瀉等症狀,當中一年輕醫生發病三日後離世。有傳染病醫生表示,成人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死亡率低,該醫生一向身體健康,入院後24小時內死亡,情況很罕見及不尋常。
衞生署初步調查懷疑個案涉及進食受污染食物,但三人無進食同一食物或去過同一餐廳,仍在追查感染源頭,不排除或涉環境因素,亦不排除感染個案會進一步增加。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對於該醫生離世深表哀痛,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文) 何嘉駿(攝錄) 融媒組(製作)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初步調查顯示,三名病人分別於2月4日、2月6日及2月10日出現症狀,症狀包括發燒、腹痛及腹瀉。其中一名患者於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住瑪嘉烈醫院接受治療,翌日離世。其餘兩名病人病徵輕微,當中一人已出院。初步化驗結果顯示,三名患者中,一人的糞便樣本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去世患者及另一位患者的相關樣本則呈現陰性。綜合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中心現階段初步認為此群組個案可能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有關。
衞生防護中心正聯同醫管局及港大微生物學系調查事件,追查潛在的感染源頭。歐家榮表示,調查的方向包括病人在潛伏期的飲食紀錄、工作環境和可能接觸到的場所或人,初步推斷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患者進食受污染食物,不過暫未發現三名病人共同進食過任何食物或共同去過某一間餐廳。已在腫瘤科休息室收集約20個相關食物樣本進一步化驗,亦即時聯絡食環署巡查瑪嘉烈醫院內的一些餐廳。歐家榮又說,另一可能是透過受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三人亦曾於六樓同一休息室內進食。中心已在腫瘤科辦公室和洗手間等患者曾到過的地方採集超過40個環境樣本,正等待化驗結果。
袁國勇:致健康成人死亡罕見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每年僅平均0至6宗感染,死亡率低於5%,引致健康成人死亡更屬罕見。死者到急症室求醫時屙嘔和發高燒,及後神志不清、缺氧、血壓低,並需插喉輸氧,及轉送深切治療部,但24小時內死亡,情況不尋常。現階段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或需要病理科為死者作進一步解剖。但因為該名醫生發病後很快便以抗生素治療,降低了透過樣本找出死因的機會。
袁國勇說,大腸桿菌在乾爽環境下很快死亡,只要做好深層消毒和手部衞生,有病徵的醫護不要上班,相信可控制到爆發,病人毋須擔心。他又提醒瑪嘉烈醫院的醫護人員,暫時不要進食未經烹煮的食物,或飲用未完全消毒的水。如果出現病徵,不要隨便服用抗生素或非類固醇的消炎退燒藥。
醫院管理局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表示,事件未有影響醫院運作,已聯絡所有相關病人,均無特別病徵,相信不會威脅到病人安全。院方已全面消毒腫瘤科辦公室,並加強對院內員工的腸胃徵狀監察,要求任何出現相關症狀的員工即時報告,並將糞便樣本送化驗。
盧寵茂:病發前仍照顧病患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該名急病逝世的年輕醫生,自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醫管局工作,並剛獲取腫瘤科專科醫生資格,在病發前一刻仍在病房照顧病患。其專業精神、對工作的熱誠和對病患的關懷,實為醫護同業的典範。他又說,醫管局會盡力向其家人提供一切協助。衞生防護中心正就事件全力進行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並盡快提交報告結果和向公眾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