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聞透視/「保險到期 自動扣費」 騙徒瘋狂發欺詐短訊

時間:2024-12-27 05:01:28來源:大公报

  左圖:騙徒近日利用銀行「保險到期」或「社交平台賬戶存在風險」等手法向用戶狂發大量欺詐短訊。右圖:有大廈擺放防詐騙單張讓住戶取閱。\大公報記者張真攝

  年近歲晚,多了騙子出沒搵快錢!騙徒手法層出不窮,近日利用「保險到期」或「某一功能自動扣費」等手法向用戶狂發大量欺詐短訊,不少市民接獲有關短訊,隨時墮入陷阱失財甚至傾家蕩產。

  有資訊科技專家表示,騙徒所用為改號欺詐的釣魚軟件,提醒市民留意短訊是否「已獲認證的發送人」、帶有「#」號的同時,亦要向相關銀行或機構再三求證,同時切勿點入致電可疑短訊提供的連結或電話號碼,否則便中了圈套。\大公報記者 余風、張真

  不少銀行會發放短訊通知客戶其相關服務,市民李太表示,透過經常接獲的銀行推廣短訊欄,日前她再接獲聲稱為有關銀行的短訊,表示「您的微保險服務體驗已到期,將從您戶口匯出HKD36000續約保費,默認續保無需保留請聯繫官網客服:8192xxxx」;一天後她再次收到相同的短訊。李太指出,相關訊息出現於其常用銀行經常推廣服務的短訊欄,並且打正旗號,初時她不以為意,惟因所留下的電話與有關銀行的客服電話不同,因而令她起疑,覺得此為詐騙短訊,及後她致電有關銀行的客服熱線,對方亦確認並非該銀行的短訊,直指是詐騙的釣魚短訊,囑她不需要理會。

詐騙信息各式各樣 真假難辨

  此外,劉先生近日亦接獲類似欺詐短訊,「您的保險業務將從您名下賬戶自動扣取保費24000HKD超時默認,關閉請21:00前聯繫客服:8193xxxx」;翌日他又再收到,「您名下賬戶將在今日發起一項24000HKD的保險業務扣費,取消請致電:8009xxxxx或8009xxxxx」。由於有關電話為9個數字,令其起疑,因而他未有理會。

  事實上,近日社交平台的詐騙信息引來不少人討論,不少信息甚至包裝得「似層層」,從銀行保險到期到社交平台賬戶存在風險,各式各樣。甚至連信息的寄信人都是平台名稱,讓人真假難辨。

  市民李先生指,近兩個月來收到超過六條相關信息,四條是社交平台出現異常,需要登記個人資料驗證,「有些平台我根本沒有註冊賬號,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即便精明如此,他仍是差點中伏。李先生透露曾經收到保險到期信息,指將在其戶口扣除25920港元的款項,如需退訂便要致電一個電話。「涉及的金額稍微高一點,就會令人比較在意,萬一真的扣錯了怎麼辦?」但冷靜下來後還是看出端倪,例如這些信息的寄件人名稱,雖然確實是某些公司的名稱,但通常都有些不同,「WeChat」會寫成「We Chat」,中間多了一個空格,又或者一個字母的大小寫不同,稍有不慎,而恰巧又有使用該公司的服務,分分鐘就中招。

  黃先生曾因點錯聲稱社交平台出現異常的短訊中的連結,結果跳轉到另一網站,要求輸入詳細的個人資料,例如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及住址等,幸好他立刻退出。為什麼經常收到此類信息,黃先生總結認為是因貪小便宜,「有時候上網看到某些商品,登記個人信息後就有折扣;又或者玩遊戲時候,彈出登記後能送小獎勵的信息,一旦貪了小便宜,便不斷收到這些詐騙短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