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洪水橋的專用安置屋邨「樂翹軒Ⅰ」已陸續入伙。\大公報記者遂初攝
北部都會區是本港未來的房屋供應重鎮,為加速發展步伐,政府採取「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容許私人土地業主在提出原址換地申請時,只要擁有指定用地的九成或以上的私人土地,即使夾雜「祖堂地」的第三方土地,政府可考慮批出申請,協助作統一發展。業主須繳付十足補地價,同時受影響的商住戶除選擇現金賠償外,亦可選擇政府安置上樓的補償方案。
新安排下,政府將放寬規定,容許申請人擁有指定發展用地內的九成或以上私人土地業權,當中可夾雜「祖堂地」等,政府即會考慮收回餘下的少數第三方土地,並批予申請人作統一發展。
發展局早前強調,換地申請人仍須繳付十足市值的補地價,同時亦要提供政府指定的公共設施,例如休憩用地、道路或其他公共設施。當局認為,相關做法可以免卻政府收回、清理和平整土地以及日後土地招標工作,加速新發展區的發展,亦可減輕公共財政的前期負擔。
洪水橋安置屋邨率先入伙
此外,為保障受換地申請影響的用地佔用人權益,政府要求換地申請人向受影響的住戶和商戶等,作出與政府清拆行動相若的補償,同時容許合資格佔用人選擇領取政府提供的安置補償,包括房屋委員會或房屋協會的出租公屋編配安排。
為理順北都發展的收地安排,政府為受清拆影響的住戶引入「免經濟狀況審查」安置安排,合資格住戶可入住房協建造及營運的專用安置屋邨。房協現時在北部有三個專用安置屋邨,分別位於洪水橋/厦村、粉嶺百和路和古洞北,合共可提供約6700個單位,包括約2300個資助出租單位及約4400個資助出售單位。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專用安置屋邨「樂翹軒Ⅰ」已經竣工,首位業主已於10月底收樓。
房協主席凌嘉勤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透露,房協未來在北都料會承擔更多項目,特別是專用安置屋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