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大公報記者日前直擊,有兩人把綠在區區門外裝滿廢紙的高身籠車及大型垃圾桶,推到屋邨內的空地,交予回收商;疑為綠在區區職員的紫衣女子與回收站負責人點算廢品。中圖:紫衣女子從回收商手上接過約數千元現金,即場點算。右圖:紫衣女子出售回收品後返回附近綠在區區回收站。
大公報記者早前實測了解「綠在區區」運營情況,發現拒收多種家品,而且回收成本平均一公噸回收物超過一萬元,與私營回收商每噸回收物成本650元相比,相差14.38倍,回收量也遠遜私營回收商。報道刊出後,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明確指出,要「檢視綠在區區的招標安排和要求,提升成本效益和水平」。
中大經濟學者莊太量認為不應定回收指標上限,而應把較大佔比的資助額與回收量掛鈎,並以區域劃分建立評審機制,才能推動綠在區區提升回收成效。
環境保護署回覆大公報表示,正在檢視「綠在區區」招標安排,包括積極研究將「回收便利點」設置於合適的政府設施內,例如公共街市等,以及利用自動化設備減低營運成本,優化運作以提升成本效益及服務水平。具體細節安排會在新一輪招標時公布。\大公報記者 施文達、趙明新(文) 趙明新、許棹傑(圖、視頻) 李斯達(資料搜集)
有讀者向《大公報》報料,表示有俗稱「6仔店」的綠在區區把大堆回收得來的廢紙送往附近的回收商換取現金。大公報記者日前到場了解,約早上10時,一名回收商在屋邨內的空地接收街坊的回收物,清潔工、鄰近居民把收集得來的紙皮、舊報紙、汽水罐以至舊電器傢具等放在回收商設置的磅秤,回收商按重量即時交付現金。未幾,附近「6仔店」兩名職員先後把置於店門外裝滿廢紙的高身籠車及大型垃圾桶,以及一大袋鋁罐等,來回數次推過來給回收商點算。
直擊職員售賣廢紙鋁罐
不久,一名身穿紫色襯衫的女子,與回收商查看「6仔店」的三籠廢紙及短暫交談,回收商再把一大袋「6仔店」的鋁罐與在其他回收鋁罐放在一起,二人再走到收銀台,回收商遞出一張寫有數字的紙張講解交代,女子查看後點頭,從環保袋中取出一個拉鏈錢袋,接收回收商交付的一疊現金。女子仔細點算目測約3000元現金後,將之放入錢袋便離開,返回鄰近的「6仔店」。
記者佯稱有廢紙提供,向回收商詢問該「6仔店」剛才送來廢紙的重量及價格等,回收商表示,約兩噸半重紙皮可獲2500元,300公斤鋁有500元,而該「6仔店」每日早上營業不久就會把大量廢紙及部分鋁罐等金屬推來,但不便透露結數日子。業界人士表示,回收商與「6仔店」的結數日子都是自行協議,每間店的做法不同。
記者再佯稱是「6仔店」職員,到一間回收商的工場查問,負責人表示知道綠在區區獲政府資助營運,其交來回收品都是按市價回收:「我們跟返市場價,一星期找一次數,一個月四次,第一次7日月頭,跟住8日、8日。」該負責人帶記者到工場,指着有四呎高的幾個白色大袋,表示是綠在區區用車送到工場的回收物,並稱:「基本上你不分類都可以,若你有分類,我便跟不同物品的回收價付錢,沒有限回收數量,你有幾多我收幾多,根據市價回收。」負責人表示,與其他綠在區區的做法一樣,可開月結單,由綠在區區提供月結單,記錄送來幾多板紙、金屬等:「一式兩份,一份給我們,核對後我們蓋印後交回給你們。而平日每次的磅單,我們都會打印出來。」
回收商埋怨物料欠分類
另一間回收商亦收「6仔店」的回收物,但指「6仔店」沒有做好廢物分類。記者目睹該工場正有一輛「6仔店」的貨車駛入,工場負責人表示會收「6仔店」的回收物,但叮囑交廢膠時要清楚分類,按膠樽、雜膠及膠袋三大類分好,不能像以前般沒有分類:「我這間是先導承辦商之一,政府有補貼可降低成本開支,老實講,先導計劃一停,我們就無補貼,再沒有人手為你們(6仔店)的回收物分類,你們(6仔店)只追求數量,要quantity(量),不要quality(質素),之前的6仔店合作夥伴在村內完成收集後直接攞『貨』(回收物)過來工場,很亂。」
早前大公報記者實測了解綠在區區的回收門檻,發現多種家品被拒收,然而綠在區區涉及的實際營運支出數以億元計,2022-23年度環保署在綠在區區涉及的實際營運支出達2.7億元。2022年11月批出多個33個月綠在區區合約價動輒2000多至3000多萬元,當中東九龍一間「6仔店」平均每月可獲營運費資助額94.65萬多元。
業界批專業不足成效低
獲高額資助的綠在區區,回收成本平均一公噸回收物超過一萬元,回收業界對此不滿,指綠在區區既獲環保署大額資助,又可把回收物向回收工場出售賺錢,雙重收入下卻成效低,被業界批評專業不足,沒有做好分類回收,對回收業界帶來不公平競爭。
不過,環保署10月批出兩份分別在東涌及觀塘公共屋邨設立和營運回收便利點的22個月合約價,由900多萬至1400多萬元,相比《大公報》9月報道2022年批出多份33個月、由2000多萬至3000多萬合約價,下降約三成。根據資料統計,2022年環保署批出綠在區區營運合約22份,總合約價4.9億元(494523281元),2024年截至10月,共批出28份營運合約,總合約價4.2億元(420889912元),下降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