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政策倡議報告。右圖:中醫治療的理念在本港愈來愈受認可,未來發展大有可為。圖為港大中醫藥學院。
政府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報告,對本港中醫發展提出六大支柱共15項建議,包括推動加強中醫在基層醫療系統中的角色,建議讓中醫服務參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同時在基層醫療和中醫院分科服務之間,建立明確的轉介機制,更注重病人病情需要。
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市民對中醫服務有大量需求,希望未來中醫能在基層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中醫治療的理念在本港愈來愈受認可,團結香港基金調查發現,中醫服務於長者醫療券計劃的交易宗數,由2017年的大約86萬,增至2022年的164.7萬,大幅上升超過9成。為推動本港中醫發展,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促中醫系統發展 助全人照顧實踐》政策倡議報告,分別就管治能力、服務供應、人力資源、醫療融資、信息系統及醫療科技臨床研究共六大方面,提出15項建議。
中醫醫療券交易 五年增90%
政府早前編製基層醫療參考概覽,主要為社區中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指引,但現時中醫治療尚未被納入概覽。報告指出,中醫的治療理念和手法,在慢性病管理發揮重要的互補作用,但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中,中醫未被納入服務提供者的範疇內。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治療選擇,亦限制管理慢性疾病的效果。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周嘉俊建議,政府將中醫代表納入基層醫療參考概覽專家小組,同時可考慮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跨專業團隊中加入中醫師,為市民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將在明年落成並提供服務,可接受來自不同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轉介,周嘉俊表示,現時業界就中醫診所、私營中醫師與中醫醫院之間的轉介安排未達成共識,建議政府諮詢各持份者,因應病人實際病情需要,在基層醫療轉介至中醫院分科服務之間建立明確機制,並明確規定中醫和其他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的轉介權限和程序。
訂中醫藥保險理賠流程與標準
在中醫服務融資方面,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模式,多管齊下,如積極尋求與保險業合作,洽談提高對中醫服務的保險金額和覆蓋範圍,包括借鑒亞洲地區其他案例,如將中醫藥服務納入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中的條款,推動其他保險產品覆蓋相關範疇,並與保險業界合作,共訂詳細的保險理賠流程與標準。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主席、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向記者表示,現時各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資源有限,未能及時滿足市民需求,他建議在社區康健中心加入中醫師諮詢服務,起碼讓更多市民了解中醫的治療角度,或保健知識等。他亦建議政府,推動中醫的公私營合作,讓更多市民享受有資助的中醫服務。
陳永光表示,近年市民對中醫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政府也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構思中醫藥的參與,希望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更多推動中醫發展的措施推出,利用好中醫對優勢病種的預防和管理優勢,進一步加強中醫在基層醫療服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