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私隱專員公署上半年收到接近600宗有關套取個人資料作詐騙用途的查詢,當中包括透過AI技術製作詐騙影片。圖為內地網民拍攝片段示範以AI技術替一名女子「換臉」。
在數碼時代,市民使用智能電話、社交媒體平台或於網上購物日趨普遍,但同時亦令騙徒有機可乘。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私隱專員公署)表示,今年上半年,公署收到接近600宗有關套取市民個人資料作詐騙用途的查詢,較去年同期(312宗)上升近九成,當中包括即時通訊軟件騙案、社交媒體平台騙案、透過人工智能技術製作詐騙影片以及電話騙案。私隱公署呼籲市民提高警惕,包括應盡量減少在社交媒體平台及即時通訊軟件分享生物辨識資料,包括個人的正面照片及影片。\大公報記者 郭如佳
AI技術興起,一些不法分子更是利用AI推出新型詐騙,例如在上述提到的人工智能技術製作詐騙影片方面,私隱專員公署指騙徒會竄改公開片段,利用官員或名人的圖片或錄音,並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製作影片,誘騙市民投資。騙徒從社交媒體、視像通話或網上公開影片取得他人的面容及聲音等生物辨識資料,並透過深度偽造技術假冒受害人的親友或公司同事,從而騙取受害人的金錢及/或個人資料。
就此,私隱專員公署呼籲市民及機構慎防騙徒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特別是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的詐騙影片,並建議六招自保,為自己建立「人力防火牆」,以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免墮騙徒陷阱。為了示範在人工智能時代,有片未必有真相,個人資料私隱專員(私隱專員)鍾麗玲親身示範透過深度偽造技術實時換臉,《大公報》教育佳Facebook全網獨家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