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垃圾收費試行9/街頭回收店大減 影響減廢成效

時間:2024-04-20 04:02:28來源:大公报

  圖:經營成本上升、人手不足等原因,令本港私營回收業不斷萎縮。

  垃圾收費的政策目標是鼓勵源頭減廢,但政府的「綠在區區」回收網絡覆蓋有限。回收業人士表示,私營的街頭回收店扮演重要角色,但近年因經營成本上升、人手不足等原因,回收店數量和規模不斷萎縮,過去五年間,由300間大減至現時只有大約150間,擔心若繼續減少,會影響本港的回收工作。

  經營廢塑膠回收商向大公報記者透露,回收業正面臨空間不足、出口成本趨升等種種營運問題,他認為想要做好回收,回收品本地重造是出路。\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林少權(圖)  

  下游回收商「劉財記」每天都會從街角店、綠在區區及政府部門收集不同的回收品,包括紙張、塑膠及金屬進行處理。面積5萬平方呎的回收工廠,時刻都被塞得滿滿,涉及工序包括回收、出口、重造工作。

  比「綠在區區」更有彈性

  市民回收一般有三個途徑:綠在區區、屋苑的三色回收桶、街頭回收店。「街頭店的覆蓋點廣,能夠彌補『綠在區區』的分布不足問題。」劉財記負責人、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租金上漲,人工高等因素影響,街頭店近年明顯萎縮,五年前全港有300多間,現只剩大約150間,店舖面積以往有1000平方呎左右,現時不少已縮到只剩約100平方呎。除了市民更難找到回收點,店面空間不足,也衍生不少問題,最常見的是回收品要放出街的阻街問題。

  回收品出口價格近年持續低位,廢紙出口價格約為1200元一噸,金屬以鐵為例則賣約2200元一噸,塑膠僅能賣100多元一噸,扣除運輸成本、租金及人工,利潤不大。劉耀成預料,街頭店或會進一步萎縮。

  「這些店舖其實扮演着重要角色。」劉耀成說,相比「綠在區區」,街頭店年終無休,也願意回收很多是「綠在區區」不願回收的東西,例如舊傢俬,街頭店願意回收後自行分拆,但「綠在區區」就更傾向接收已分拆好、清潔好的回收物。

  流動回收車運載力有限

  近年街頭店開始轉型,有流動車隊到各區進行回收,機動性提高,成本降低,但裝載量有限。雖然一輛貨車可裝3噸回收品,但貨車不能進行壓縮工作,也不能存放,往往只能裝一噸左右便滿了,處理的回收品數量減少。

  「空間問題,着實令人煩惱。」劉耀成以自己工廠處理廢塑膠為例,光是塑膠就分為七類,一般而言,除了第七類塑膠(OTHER),其餘六類塑膠是常見的回收塑膠,最多是常用作礦泉水、汽水或茶飲等寶特瓶的一號塑膠(PET)。當處理時,雖然都是PET,但不同顏色要分開收集。價值最高的是透明、然後是白色、棕色及綠色等。

  每天,工廠可以處理5噸PET塑膠,但每次只能處理一種顏色,其餘的就只能先作儲存,直到數量夠了,才能開機。如果顏色分類不當,出來的塑膠價值很低,只能重造為一些低檔的工業包裝物料。而純色的PET就能溶掉後拉絲,造成聚酯,送到內地製成人造纖維,可重新成為衣物材料。而5噸的塑膠相當於20架貨車的載量,但以僅百元一噸的出口價。

  「髒臭印象」礙新人入行

  人手不足也成為回收業界的一大難關。以「劉財記」為例,廠內的外勞佔一半人手,「其實工資不算低,一個新人入行,月薪也有約2萬元,但本地人就是不做,嫌髒。」他說回收業現時已乾淨多了,大多數回收品到廠時,市民已經清洗乾淨,不太髒,也沒什麼味道。

  除此以外,運作的時間也受限制,效能亦無法發揮到最大。現時,「劉財記」的機器每天能夠運作10小時,處理大約5噸PET膠,若能24小時運作,產量可高一倍,但香港寸金尺土,工廠雖已設於上水,但附近有不少鄉村,機器晚上運作會發出噪音,難以24小時運作。

  劉耀成表示,本港的回收業正面臨萎縮,對鼓勵回收會是一個大挑戰。要改變這個現狀,政府要想辦法增加支援街角回收店,強化關於回收業的教育宣傳,改變市民對回收業又髒又臭的傳統印象等,但該如何進行,需要政府與業界多磋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