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逐步改善/早期徙置大廈 住戶共用廚廁

時間:2024-03-07 04:02:46來源:大公报

  石硤尾徙置區為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最初第一期樓高6層,後期改為7層,所以又被稱為七層大廈,大廈建築呈工字形設計,每層有64個單位,每單位120呎,供5人入住,廁所浴室等為共用設施。范建強一家六口在石硤尾徙置區首8座徙置大廈之一美荷樓成長。

  「應該係4歲左右,我妹妹2歲,我哥就6歲,我家姐係8歲,後來我弟弟又出世,一家七口就搬到嚟呢度,雖然面積很細,兄弟姊妹瞓樓上閣樓,父親瞓樓下張床,所有工作、食飯全部在這樣的環境裏面」,范建強在美荷樓的模型前指出當年居民的生活情況:「呢個窗出面是個煮飯櫃,大家都在出面煮食,我負責洗米、洗碗,後期由弟弟范建明負責家務」。范建強憶述他們全層的孩童會相約一起洗碗,要到有水龍頭的地方,我們稱為「水喉腳」,指水喉頭以下的位置為腳,「我哋甚至約埋一齊去洗手間、洗澡,所以很融洽」。

  60、70年代香港人口急劇增長,政府於1973年展開十年建屋計劃,其中一項政策是重建徙置大廈,范先生一家在1979年由第一型徙置大廈搬至鄰近的第七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居住環境大有改善。「舊屋沒有電梯,要行樓梯,到新屋有電梯,而且居住空間大好多,最大轉變是有獨立廚房及洗手間,不用再到屋外梳洗,最重要是可闢出房間,私隱度大大提高,以當年設計,單位呈正方形已是最好」范建強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