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西灣河,有被吹塌的大樹將地下電纜一起拉扯出來,揭露香港城市種樹的問題。\大公報記者鄭雷攝
「蘇拉」以超強颱風姿態吹襲本港,在香港維持8號或以上風球歷時37小時40分鐘。每次颱風造成大量塌樹,除了阻塞交通,更對市民安全構成威脅。截至昨日下午,政府收到共1545宗塌樹報告。
有樹木專家表示,香港城市種樹一直欠缺專業研究參考,種樹的土壤質量存在問題,90%都是混凝土碎、砂石碎、磚碎,土壤也壓得太實,導致植物難以吸收水分及營養,無法健康生長,形容「難聽點說是用垃圾來種樹。」加上城市密度過高,水管電線全部埋在地底,令樹根難以伸展扎根,在風暴下容易倒塌。\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經過一夜颶風吹襲,香港多處發生塌樹。粉嶺綠悠軒,有大樹倒塌時壓中一輛私家車;柴灣樂軒臺對開有一棵約高8米、直徑0.5米的樹倒塌壓中一輛私家車,司機自行報案;一輛的士前往山頂期間被塌樹擊中,車頭損毀及擋風玻璃爆裂。塌樹成了風暴下其中一個最大的安全隱患。
截至昨日下午四時,消防處、政府1823電話中心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分別收到1185宗、357宗及3宗,即合共1545宗塌樹報告。
政府接逾1500塌樹報告
不少市民把拍攝到的塌樹照片發上社交網站,並引起討論,「為什麼每次打風就會有那麼多樹倒下呢?」網民紛紛回應解答,有人認為是種樹的地方有太多石屎,導致樹根難以伸展扎根;有人認為是認為香港防蟲工作做得差,樹木健康欠佳;也有人認為是種樹的方法錯誤,導致樹木難以抵禦強風……
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他分析指出,香港城市的樹木種植,多年來都存在問題。首先,香港市區種植樹木的土壤質量就不達標。他說自己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做了不下百次樣本調查,結果發現,路邊種植樹木的土壤,90%都是混凝土碎、砂石碎、磚碎等沒有辦法分解樹木最需要的有機物質,例如磷和氮等,他形容,「事實上這和用垃圾來種樹,沒有任何區別。」
其次,是香港城市密度太高,市區的土壤被壓得很實。詹志勇說,一般而言,好的土壤需要有50%的縫隙,才能儲存植物生長需要的水分,以及樹根伸展的空間,然而香港市區的土壤往往只得不足10%的空間,導致樹根難以健康生長,也不利於吸收營養。
樹根需與電線水管爭位
再者,是香港的城市結構問題。詹志勇說,基本上所有電線、水管、電話線等,都是在地底下走的,人口越是密集,線路就越是複雜,甚至出現管道與樹根爭位的情況。在大自然的樹木能夠任意生長,樹根伸展的面積相當於樹冠的三倍,而在城市的樹木,理想的生長環境是樹根能夠伸展到起碼相當於樹冠的大小,才能夠穩定扎根,但香港的城市環境內,大部分樹木都難以享有這種環境。
他認為,政府應該要改變種樹的思路,多參考過去本地及外國對於城市植樹的研究成果,「如果繼續用現在這種不考慮任何事情,只在植樹的地方丟下一個裹着樹根的泥膽,然後蓋上土就完工,樹木一遇颱風就大數量地倒塌的問題,不會得到改善。」
發展局表示,各樹木管理部門會派員展開颱風後的特別巡查行動,移除已倒塌的樹木,並針對高人流車流的地點,檢查並清理有潛在風險的樹木。局方呼籲土地擁有人及物業管理人員,於颱風吹襲後,盡快完成檢查轄下樹木構築物,進行適當的風險緩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