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表示,學童功課繁重及缺乏日間戶外活動,都會令近視更易加深。\大公報記者黃珏強攝
疫情三年,大部分學校實行網上教學,令學童更依賴電子產品。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最新調查發現,兩成近視小學生首次驗眼近視已達275度或以上,推算本港初小學童10年後逾5.9萬人有600度或以上的深近視,逾1900人可能出現視網膜脫落。
協會呼籲家長及早安排子女檢查及控制近視情況,並建議政府為學童提供近視控制服務,資助學童每年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大公報記者 黃珏強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今年3月21日至4月30日進行「疫後復常:小學生驗眼及近視調查」,共293名小學學童家長參與。調查發現,撇除母嬰院或學童保健的視力檢查,僅七成家長私下再帶子女驗眼,其中48%學童在首次驗眼即發現近視,平均為165度,當中兩成更達275度或以上。
長用手機電腦 缺戶外活動
調查亦發現,受訪家長中父母最少一人有近視比率達84%,子女平均每日在家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4.4小時,而九成五家長表示子女最近三個月平均每日只有45分鐘戶外活動。協會相信遺傳及環境因素均加劇學童近視問題。
協會亦指出,母嬰院或學童保健的視力檢查只屬「篩查」,未有檢查及記錄屈光問題,署方亦列明「視力合格,並不能排除遠視、近視、散光等情況」,故部分學童的學童保健視力檢查雖合格,卻潛藏近視快速加深的風險。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成員李一婷指出,近視越早出現,加深幅度越大,600度或以上的深近視人士中,3.2%或會出現視網膜脫落,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致盲。她又說,視網膜脫落呈現年輕化跡象,近兩年曾遇到三位中學學生患視網膜脫落。視網膜脫落徵狀有視力突降、看見閃光或「飛蚊」,以及失去部分視野,呼籲學童定期檢查視力。協會強調,近視無「安全水平」,且近視每加深100度,視網膜脫落的風險以幾何級數遞增。
倡提供個人化近視控制服務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會長郭偉華指出,近視引致的眼球拉長無法逆轉,激光矯視手術只能將角膜弧度改變,可減少近視度數,卻無法改變眼球長度,也不能把已拉薄的視網膜增厚,故無法減低視網膜脫落風險。他又引述研究指,每增加一小時日間戶外活動時間,近視風險隨之減低0.87倍,建議學童每日應有最少兩小時日間戶外活動,而家長應每年帶子女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同時調整子女電子產品使用習慣。
協會指出,新加坡透過「國家預防近視計劃」為所有近視快速加深的學童提供個人化的近視控制服務,小學學童深近視比率由2004年至2017年大減39%。協會建議政府借鑒新加坡,為所有近視快速加深的學童提供個人化的近視控制服務,及早於基層醫療藍圖制定兒童近視控制政策,並資助全港學童自三歲起每年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