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妍之有理/我們永遠是別人的最後選擇\屈穎妍

時間:2023-03-23 04:24:00來源:大公报

  朋友是音樂家,跟他聊起在香港學音樂的前景,他立即傳給我一則招聘告示。

  那是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空缺試音,一次是5月頭,有兩場在德國慕尼黑的試音,目標是招聘長笛首席、單簧管首席及雙簧管首席。另一次試音是5月尾在韓國首爾,招請的是助理小提琴手、第二小提琴助理首席及低音提琴首席助理。

  我是外行人,看不出所以然來,音樂家朋友說:香港小交響樂團是民政局資助的九大藝團之一,政府付錢搞團,招聘的卻不是本地年輕音樂人,連自己的藝團都不給機會予自己人,你叫學音樂的人能不灰心?

  我立即上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網頁看看,其實香港也有一場試音,在5月中旬,不過看聘請的職位,好明顯慕尼黑及首爾那幾場試音的位置重要得多。原來,本地音樂人要在本地樂團掙扎求存甚至突圍而出,仍舊艱難。

  早就聽過類似故事,有位朋友是開音樂學校的,她常鼓勵有才華的徒弟到歐洲深造,她說,學音樂,一定要去歐洲浸淫,你才會脫胎換骨。

  果然,好多學生在維也納、在奧地利、在德國學得很出色,畢業後夠條件考進當地樂團,卻發現,黃種人要在歐洲音樂圈找個位置,半點不易。

  舉個例,在德國,一班水平一樣的音樂人去考樂團,人家挑選的優先次序是:一,本國德國人;二,歐洲白種人;三,拉丁美洲人;四,非裔黑人;五,印巴人;六,亞洲黃種人。

  學生以為,在白人社會難出頭,於是打道回府,返香港找機會。回到自己地方,報考本地樂團,卻發現,人家挑選的優先次序又是:一,西方人;二,日本或韓國人;三,內地人;四,香港人。

  朋友說:「年輕音樂人有乜辦法唔變反政府黃絲吖?我教過好多學生,他們的經驗都是,在歐洲,香港人是別人的最後選擇;回到家裏,我們又是自己人的最後選擇。」

  民政署每年給九大藝團共資助超過4億,但對各藝團的本地人與外國人比例,似乎並沒有嚴加規定。當然你可以說,為了保持這些最頂尖藝團的高水平,聘請外援是正常的,但用納稅人錢的藝團,不是應該多留機會給本地有才華的年輕人嗎?德國樂團都會優先取錄德國人,為什麼香港的藝團卻仍是以白人為馬首是瞻?

  大家都說要打造香港成為大灣區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希望那不是請外援來做的一場戲,這裏本來就有很多有才華的青年藝術工作者,正在等候發光發熱的舞台和機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